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8)

  浅海牡蛎-海带-海参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该模式标准筏架长100 m,海带绳间距/牡蛎笼间距1.15m,每个筏架海带绳数/牡蛎笼数87绳/43笼,筏架间距5.3m。与常规养殖方式相比,标准化养殖区海带的养殖密度降低了33.43%,收获时单棵海带湿重增加了47.74%,出成率提高14.8%,劳动力成本降低10%,经济效益提高57.85%;综合养殖的单体牡蛎由苗种时的平均6.25g/粒增重到收货时的124.73g/粒。浅海贝藻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综合效益提高了131.1%。多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提升幅度稳定在40%以上。


  (三)发展趋势分析


  牡蛎是我国第一大养殖贝类,在养殖空间受限、劳动力短缺、资源环境约束等大背景下,探索、实践以牡蛎为核心生物功能群的牡蛎-海带-海参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率、保障牡蛎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传统育种技术仍是牡蛎新品种培育的主要手段。由于市场接受度的增加,基于细胞水平的多倍体育种技术获得了释放,新的产业形态正初步显现。近年来随着高通测序技术的发展,分子设计育种成为重要的辅助育种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技术手段有望在牡蛎育种中得到应用。


  牡蛎养殖区主要在开放外海,病害防控难度大,“以防为主”仍是未来的工作重点。继续开展贝类主要病原致病机理、养殖环境胁迫对贝类的健康状态的影响、贝类免疫防御机制等方面研究,建立主要病原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梳理宿主、病原、环境间的关系,为病害预警预报系统的构建积累基础数据,完善预警预报系统。


  机械化、设施化是牡蛎规模养殖的重要出路,包括规模化采收设备、采收-加工海上一体化设施等。升级研发规模化采收装备,建设大吨位作业船,布局复线采收设备,应对大规模海上牡蛎养殖后期养成起捕收获需求,提高采收得率,解决规模化养殖带来的集中采收问题。


  牡蛎高值化利用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未来牡蛎开壳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将以生鲜开壳为目标,不断突破超高压、电击开壳等技术瓶颈,研制可实现保持牡蛎生鲜、连续和智能开壳的设备,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在牡蛎活性成分开发方面尚需进一步开发高效萃取和规模化制备以及功效成分的协同配伍增效技术,开发更多的牡蛎营养、功能食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以牡蛎壳土壤改良剂为代表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与成果,会逐步完善并实现产业化。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性问题及建议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牡蛎赖以生存和生长的水体质量及饵料生物数量,是一种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此类资源具有两大特征,即“非排他性”和“消费竞争性”。确保此类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是,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制和(或)生产者集体行动,将水体生物量(包括养殖物种及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非养殖物种所代表的生物量之和)控制在不超过水体的容纳量,以及将养殖活动和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废弃物控制在水体自净能力范围内。如果缺乏有效的政府规制和(或)行业自律,作为个体的每一位生产者最有可能的反应都是争相扩大养殖面积和(或)增加放养量,以期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对所有生产者都是有害的。


  牡蛎养殖地理范围广,生产者众多,所有制类型复杂,小型生产者占绝对多数、经营内容相对单一且规模较小。这一产业特点和组织现状意味着,单纯依靠政府规制或行业自律都很难摆脱这一困境。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完善或重构产业组织,以便于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更容易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集体行动。同时,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制度,建立起相对完备的规则体系,其中特别包括海域空间规划制度、基于最大可养量的养殖配额制度、贝类市场准入和产品追溯制度、最佳养殖规范(BAPs)和管理规范(BMPs),以便形塑从业者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使其唯有采取有利于行业整体的行动才能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鉴于此,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