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10)
时间:2021-02-19 11: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8)加强多部门协作,增强对极端恶劣天气、海域污染和赤潮发生的预警预报能力,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生产者主动分散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鼓励联合投保或创设“贝类养殖风险基金”。
此外,由于包括海水养殖在内的各类海洋开发活动的快速推进,我国大部分沿近海海域已趋“饱和”,局部海域处于“过饱和”状态,再加上工、农业开发和滨海旅游等活动挤占传统贝类养殖海区,海水贝类养殖面积势必面临萎缩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三:一是牡蛎产业自身需要“自律”和“升级”,改变发展方式和长期以来在公众眼中“脏乱差”的形象,实现与其他产业或开发活动的和谐共生,力争使牡蛎养殖区成为沿海景观中必不可少的亮丽风景线;二是启动离岸养殖战略,开展技术-经济可行性和法律规制需求研究;三是结合并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有关“海外屯海”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问题的专项研究,若可行则启动“海外屯海”战略。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性问题与建议
1、问题
一是养殖海域管理缺乏统一规划,科技支撑不足,养殖方式粗放,养殖布局不规范,超容量养殖现象广泛存在。
二是病害防控能力不足,对致病因子的认知及防治尚有差距,规模死亡常难以明确致病因素,无法进行有效防控。
三是规模化养殖快速崛起后,仍面临配套高效采收技术与大型机械化收获、加工设备的缺失。
四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牡蛎加工品种单一,加工技术含量低造成大部分销售量大的牡蛎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五是质量安全不容忽视,无论是鲜品还是加工品,重金属、毒素、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等不安全因素对牡蛎的食品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2、建议
一是建立养殖容量管理制度。加强养殖海域规范化管理,规范近海牡蛎养殖格局。
二是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产研合作。通过技术转让或联合攻关等手段,扶持企业优先取得相关领先技术,并快速投入应用;鼓励养殖企业单独或联合出资对现有船舶进行改造利用,在相关审批流程上给予简化优待。
三是加强高新技术在牡蛎加工行业上的应用研究。分析牡蛎蛋白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的性质和作用,探明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内部组合对人体的作用;采用超高压技术等现代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开发新兴牡蛎加工产品。
四是更加注重牡蛎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视渔业环境的保护和监测、牡蛎的净化、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允许标准等的研究,开发可以商业化实际应用的牡蛎重金属、毒素脱除技术。
附件1:中国与世界牡蛎生产、贸易与消费比较研究
作者:慕永通 张树成
除非另有说明,本报告引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渔业与水产养殖统计软件(FishStatJ)、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世界银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总署。本报告图表和文字中出现的“中国”仅指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而“世界”则泛指除中国大陆以外,向FAO报告其牡蛎生产和贸易数据的其他所有经济体(国家和地区)。
2007~2011年,FishStatJ在其贸易统计中把“制作或保藏的牡蛎”归入“其他制作或保藏的软体动物”项下,这几年的牡蛎进、出口量和进、出口额都不包含前者,尽管无法推算出具体差额,但实际数字应该高于本报告给出的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