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5)
时间:2021-02-19 11: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牡蛎因其软体部口感润滑,味道鲜美,且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自古以来就深受世界沿海各地人们的喜爱,时至今日更是国际海鲜市场中价格不菲的奢侈品,一个规格为60~100g的活体牡蛎在法国市场上的批发价格高达19.69~20.92美元(FAO, European Price Report, Issue 1/2020, p.15; FAO, European Price Report, Issue 1/2016, p.17)。在中国,牡蛎的营养、保健及药用价值在汉代的《伤寒论》、明代的《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均有明确记载,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纳入到中国首批“亦食亦药”的保健疗效品名单中。
中国与世界牡蛎生产、贸易和消费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2007~2017年,中国和世界牡蛎表观消费量分别从期初的350.79万吨和106.48万吨,增加和下降到2017年的487.34万吨和97.89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4%和-0.84%,按表观消费量计算的中国和世界牡蛎人均消费量则分别从期初的2.66kg/人和0.19kg/人,增加和下降到期末的3.52kg/人和0.15kg/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2%和-2.47%。2018年,中国牡蛎表观消费量和按表观消费量计算的人均消费量进一步提高到513.40万吨和3.69kg/人,同比分别增加5.35%和4.87%(附件1)。这表明,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牡蛎消费国,而从人均水平上看,中国即使不是最大的也是主要的牡蛎消费国。
2019年,我们开展了中国居民牡蛎消费意愿市场调查。结果显示:95.84%的受访者都认识牡蛎,77.32%的受访者在最近一年内购买过牡蛎;关于能否识别出市场上牡蛎种类的问题,受访者的选择集中在不太清楚(31.38%)、不确定(28.07%)和比较了解(34.03%);关于“如何判断牡蛎的品质”,选择“完全不知道”、“不太清楚”和“不确定”的受访者占比高达80.9%(表7)。这表明,中国居民虽然大都认识和有过牡蛎消费经历,且有着较为强烈的消费意愿,但认知程度尚处于初步了解阶段,这表明牡蛎市场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从消费行为方面看,中国居民购买牡蛎的最常见频率为“一月2-4次”和“1-3个月一次”,单次购买量主要在“1-3kg”范围内,单次消费金额集中在21-100元之间,周末是消费的高峰期,聚会和日常用餐是消费者最喜爱的消费场合,农贸市场和超市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烧烤摊则是消费者外出用餐时最偏爱的消费地点,新鲜全壳和新鲜半壳牡蛎是最经常购买的产品形态,蒸煮和烧烤是最受欢迎的两种烹饪方法,而购买时最受消费者重视的两项特征则是“新鲜”和“口味”。
(四)牡蛎产业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2007-2017年,中国牡蛎养殖产值始终呈稳定增长态势,从期初的18.81亿美元快速飙升至期末的52.55亿美元产值,年均增长率(10.82%)是产量的(3.35%)3倍以上(附件1)。
2019年,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全统计,牡蛎养殖活动直接创造的产值约为223.71亿元,其中,长牡蛎、福建牡蛎和香港牡蛎养殖直接创造的产值分别为60.25亿、28.34(其中可能含有部分熊本牡蛎养殖的产值)和135.12亿元(其中可能含有部分福建牡蛎养殖的产值)(表2)。考虑到包括育苗、加工、物流、原料供应和销售在内的众多配套环节,中国牡蛎养殖产业实际创造的产值应该远高于上述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