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2)
时间:2021-02-19 11: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熊本牡蛎是闽浙两地沿海潮间带除福建牡蛎外的另一常见种类,两者共存于某些海区,在江苏南通潮间带也有大量分布,南通以北则未见其踪迹。熊本牡蛎养殖在浙江有一定的规模,在福建、广西与广东也有零星养殖。
此外,还有一种分布在浙江舟山海域的巨蛎属物种日本牡蛎(Crassostrea nippona)也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潜力,但目前尚未开发。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1按产量高低列出了2018年中国牡蛎总产量和各省级行政区牡蛎产量及其对全国牡蛎总产量的贡献。
补充说明的是,2000-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从期初的329.20万吨增加到期末的513.98万吨,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呈递增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52%。同一时期,长牡蛎、福建牡蛎和香港牡蛎产量分别从81.31万吨、155.90万吨和91.99万吨,增加到146.41万吨、189.42万吨和178.14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2%、1.09%和3.74%。另外,附件1较为详细地比较了2007-201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牡蛎生产情况。
2、2019年牡蛎产业发展状况
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牡蛎产量约为453.93万吨。其中,长牡蛎、福建牡蛎和香港牡蛎的产量分别约为97.52万吨、159.90万吨(其中可能含有少量熊本牡蛎的产量)和196.51万吨(其中可能含有少量福建牡蛎的产量)。显然,除香港牡蛎产量高于2018年的178.14万吨外,其他两种牡蛎的产量均低于上年的水平。尽管如此,综观已有数据,除大连、天津和青岛综合实验站报告的数据同比下降外,其他各站提供的数字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2)。据此,再加上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我们推测当年的实际产量应该高于2018年的513.98万吨。
(二)牡蛎加工及贸易情况
1、牡蛎加工状况
中国现有牡蛎加工企业121家,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其中,山东、广东、福建、辽宁和广西最多,分别有41家、23家、17家、10家和8家,剩余的22家分别分布在江苏(4家)、安徽(4家)、海南(3家)、北京(3家)、天津(3家)、河北(2家)、浙江(1家)、湖北(1家)和贵州(1家)。中国牡蛎加工业年产值虽然只有200亿元,但创造的附加值却高达120亿元。
中国牡蛎加工品种类包括冷鲜牡蛎肉、冷冻牡蛎产品(半壳冷冻牡蛎、冷冻牡蛎肉、冷冻牡蛎预调制产品)、干制品(蚝干)、调味品(蚝油)、罐藏品(调味牡蛎罐头、烟熏牡蛎罐头)、休闲即食产品(牡蛎休闲即食产品、牡蛎香肠、牡蛎酱)、营养保健食品(牡蛎粉、牡蛎肽粉、口服液、胶囊)等。长期以来牡蛎采捕后主要依靠鲜销的格局依然未能改变,加工量仅占牡蛎总产量的30~40%。其中,又以冷冻加工品为主,占加工品总量的50%左右,其次为调味品,占20%左右,干制品和营养保健食品各约占10%,罐藏品和休闲即食产品各占5%左右,牡蛎壳的综合加工利用产品仍然较少。
2、牡蛎贸易状况
附件1较为详细地介绍了2007~2017年中国与世界牡蛎贸易的变动趋势及2018年中国牡蛎贸易状况,下文将分别说明2019年中国(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牡蛎进、出口形势。
2.1 牡蛎进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