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7)
时间:2021-02-19 11: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牡蛎承载着重要的碳汇功能。牡蛎贝壳占到其全重的80%以上,其中的碳含量和碳酸钙含量分别为12%和95%-99%。据粗略估算,中国牡蛎养殖活动每年从近海移出碳的数量高达51.8万吨。按照每公顷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150.47吨计算,中国牡蛎养殖活动约等于每年增加造林面积1.26万公顷。这一生物钙化过程不仅封碳数量巨大,而且可以使碳被埋藏得更为久远。据报道,封存于牡蛎壳内的无机碳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存在上千年之久。
牡蛎养殖活动能通过消氮而显著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具有生物活性的氮是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质恶、化低氧化的成因,从水体中除氮能够显著改善水质。浮游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利用水体中富含的氮,牡蛎通过滤食浮游植物进而将氮同化到贝壳和软组织中。因此,牡蛎的生长可以增加牡蛎本身的氮储存量。
牡蛎礁和牡蛎床的空间结构复杂程度远高于平坦的海底,是鱼类幼体和无脊椎动物的最佳栖息地之一。牡蛎礁不仅可以增加鱼类和底栖生物的数量,也可以增加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而鱼类丰度和多样性的增加又可以直接提高鱼类产量,因而有利于休闲垂钓等产业的发展。
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牡蛎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山东荣成东楮岛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海水养殖、近海捕捞是其原有的主导产业。受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地海域经济生物资源大幅减少,自然生长的扇贝、海参、鲍鱼等经济物种已经难以形成规模产量,有些已经绝产,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产卵、育幼至关重要的海草床面积也出现萎缩。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东楮岛积极探索包括牡蛎在内的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模式和集海水养殖、休闲渔业、科技研发、海洋食品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乡村发展新模式,打通一二三产业,实现了牡蛎养殖、休闲渔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的“楮岛模式”,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
此外,牡蛎壳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够避免占用大量土地和滩涂,消除环境污染和负面景观效应、还可以作为改良土质的土壤添加剂和增加钙元素的饲料添加剂,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作出贡献。
二、技术研发进展
(一)年度技术进展
1、品质选育成为牡蛎育种方向的新选择
牡蛎育种的目标性状不再只集中关注产量性状“生长速度”,而是内在的营养品质性状以及抗逆性状等。第一个以营养品质为目标性状的长牡蛎“海蛎1号”已于2019年申报新品种,并通过现场验收。“海蛎1号”以乐亭长牡蛎群体为基础群体,以糖原含量为主要选育目标,采用群体和家系选育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1龄成贝糖原含量平均提高25.37%。
2、贝类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进入产业应用
利用宿主、病原和环境三者的耦合关系建立了贝类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选取北黄海和渤海作为示范海域,对浮筏养殖的长牡蛎和虾夷扇贝及海区环境进行连续监测,与气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并向社会发布了3份牡蛎贝类养殖风险预警,提高了病害预警的时效性,减少经济损失,助推产业有序发展。
3、筏式吊养牡蛎海上联合收获作业平台投入使用
突破牡蛎提升、浮体分隔、吊绳切割与绳料分离等专用设备关键技术,研制牡蛎连续式海上除杂清洗加工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优化适用于机械化生产的牡蛎采收作业流程,集成构建牡蛎海上联合收获作业平台(船)。采收能力超过5吨/小时,牡蛎掉落率低于1%,浮体分隔率95%以上,牡蛎脱除率99%以上,实现对筏式吊养牡蛎进行机械化采收、脱料、清洗与打包等一体化生产作业,采收效率提高了30倍。
(二)主要推荐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