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期修编稿)(6)
时间:2020-05-19 18: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一是围绕国家和省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全产业链。突出皓月、德大、华正、广泽等15个国家级及麒鸣等95个省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企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酱卤、熏烤、奶酪、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系列加工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牵动作用,整合配套产业要素资源,健全完善产业链。
二是围绕引进畜牧产业化大项目建设全产业链。突出中粮、雏鹰、正邦、温氏、大润德、正榆等域外引进在建产业化项目,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促进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同时,力争引进骨血、内脏等深加工项目,促进副产物就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整合资源、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
三是围绕养殖加工优势主产区建设全产业链。突出畜牧业生产大县,加大协调对接力度,引导重点养殖、加工、营销企业强强联合,开展战略合作,下功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技术改进、产品换代、产业升级。整合国家和省强牧惠牧政策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畜牧业生产大县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相关配套企业、服务性产业和技术创新人才,加快向畜牧业生产大县集聚,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饲料兽药产业,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兼并、整合、重组等方式,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
(二)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动物疫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对建设现代畜牧业至关重要。着眼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保障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运行维护管理。强化行政推动和督导检查措施,健全完善动物免疫、疫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和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增强综合防控能力,确保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保持平稳运行。
2.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全省启动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鼓励支持畜牧业生产大县和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开展试验示范,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加快畜牧业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大推广使用力度,大力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从生产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执法检查,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畜产品有害物质抽检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3.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各项要求部署,进一步加强全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科学构建务实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构建以省动物卫生安全处理中心、区域无害化处理场、企业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为主体的,以县乡规划的固定掩埋场地和收集点、乡镇无害化处理池为补充的“五位一体”无害化处理体系。坚持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相结合、区域集中处理与企业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探索和实践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收购加工销售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等违法行为,坚决遏制病死动物流向市场。
(三)加快推进国家级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建设
现代畜禽养殖基地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础。着眼创新畜牧业生产方式,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现代畜禽养殖业。
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方向。围绕中部优势主产区推进工厂化养殖,西部新兴增长区推进基地化养殖,东部特色产业区推进集约化养殖。强化政策导向作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牧场、专业养殖公司等自建联建养殖基地,突出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健全完善养殖加工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企业“第一生产车间”。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突出抓好600个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引领带动现有的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畜禽良种繁育水平是衡量现代畜牧科技的主要指标,也是畜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突出生猪、肉牛、肉羊、奶牛和家禽,兼顾其他畜禽品种,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重点打造10个达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原种场和祖代场、30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种畜禽场,开展9个具有吉林特色的优质黑猪、高档肉牛、肉用型羊等新品种培育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