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期修编稿)(2)

  5.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明显提升。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目标,有效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政管理、检验检测、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及工作机制全面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水平和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全面提升,畜禽标识使用管理和养殖档案管理水平明显增强。扎实开展“瘦肉精”、兽药、饲料、生鲜乳、畜禽屠宰、涉牧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依法加强“收贮运”环节监督管理,违法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得到全面遏制。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560个,规模200余万吨。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同时,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畜禽屠宰管理职能的整体划转工作。2014年,省畜牧业管理局新增设了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处,进一步加强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6.草原奖补政策和饲料产业发展稳步推进。通过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草原承包经营体系,不断加强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制度方面建设,使草原禁牧、休牧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易于实施。各县(市、区)以政府令或通告的形式定期发布禁牧令、休牧令,明确禁牧、休牧的具体时间和范围。到2015年末,全省已落实草原禁牧休牧面积1232.96万亩。积极落实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在实测全省草原面积1232.96万亩的基础上,发放草原使用权证6000份、承包经营权证34000份,2015-2017年下拔年草原补奖资金6.83亿元。确立牧草良种补贴项目161个,落实项目资金4261万元,更新复壮和新建人工草地面积113.1万亩。扎实开展草原防火防灾工作,全省连续37年未发生重特大草原灾害,草原生态得到保护和恢复。全省工业饲料企业发展到260家,工业饲料产量455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

 

  7.创新畜牧业融资机制。“十二五”以来,我们积极开展融资机制创新工作的探索,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吸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进入畜牧业融资领域。省农行成立了全国首家畜牧业贷款中心,全省组建了一批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实现了各商业银行与畜牧业担保业务的联动运行机制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养殖场(户)”的融资模式。2009─2011年连续三年全省共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畜牧业担保融资工作。目前正常运营的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达到32家,2009─2014年五年间,共实现担保贷款35.57亿元,占主要金融机构畜牧业贷款总额的40%以上,成为畜牧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在落实好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肉牛、肉羊、家禽等政策性保险试点,提高保险覆盖面,建立保险与信贷联动机制。利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策,探索推进利用养殖圈舍、草场和活体畜禽等畜牧物权开展抵押融资贷款试点,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好畜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8.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优先发展畜牧业战略,多方争取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新建红嘴曙光、龙丹、旭源、众品、华都等24个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投资20亿元,新增1.5亿头只屠宰加工能力。目前,全省在建22个亿元以上大项目,规划总投资597亿元,截止2015年完成投资95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累计安排对我省畜牧业全口径项目投资和专项资金及带动社会投入总额达到 50亿元以上。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