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的思考
时间:2020-12-15 17: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十八大部署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食品安全依然面临矛盾凸显、风险突发的严峻形势,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监管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是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将底线思维运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有利于最大程度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有利于最大范围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底线思维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重要论述在全党引起广泛共鸣。底线思维—词虽是现在才正式出现, 但历史上也有迹可循。孔子“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礼记。中庸》中“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等等以及近现代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蕴含着浓厚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底线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矛盾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坚持、深化与具体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底线观念的继承和弘扬, 是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 是推动新—轮改革的治理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底线思维的主要特征
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 引申后指人们社会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阔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做最坏的打算, 追求最好的结果。
1.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风险的重视和防范。底线思维是—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需要思考什么是底线、底线在哪里、底线在系统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是什么、超越底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超越底线、如何有效远离或规避底线等问题,从而对危机、风险、底线有明确界定, 准确把握并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准备, 准备越充分, 就越是有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底线思维注重勇于面对事实。底线思维反映了—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科学思维方式,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忧患意识),并欣然接受这种情况,能直面困难后果敢行动。接受出现的最差情况,让人充分觉悟到, —旦处于底线的位置上, 唯有奋发向上,从而坚定信心, 克服恐惧心理、摆脱内心的焦虑而安心定神。《大学》里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止”, 既是理想目标, 也是底线要求。
3.底线思维注重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底线思维是系统战略思维, 就是让人明白什么对己才是真正重要的, 从而善于取舍, 看到事物的远景并有相应对策,对下—步行动心中有数,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而得以高瞻远瞩。因此, 底线思维不是—种消极、被动、只是防范的思维方式, 绝不是要求仅仅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 而是要求从底线出发、守住底线,步步为营、远离底线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逼近顶线,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 追求全局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
(二)底线思维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以及社会现象的普遍观点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底线思维的方法,是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这—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进—步深化和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种新的中国思维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