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五一劳动节之际 韩长赋与他的农业科学家朋友(5)
时间:2020-05-01 10: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搞育种的人往往是追着太阳跑,南繁北育,一年要过两个夏天。程相文多年来一直如此,每年冬天都到海南的基地去育种,有50多个春节是在那里度过的。很多人印象中的海南,是鸟语花香、温暖如春的好地方,但对于育种人来说,却不是那么回事。不光田间劳作工作量很大,还要忍受高温高湿和蚊虫叮咬,非常辛苦。程相文当年刚到海南时,独自垦荒,缺电少水,那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从没打过退堂鼓,就算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是天天往地里跑,亲力亲为,乐此不疲。我每次在海南看望他,他基本都在育种田里忙活。今年是老程的本命年,又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我挂念他,给他打了个电话。我问他身体,他回我以育种。他告诉我,他还在海南育种,种了9亩育种田。我劝他回老家休养一下,他说,搞了一辈子玉米,离不开玉米了,到了玉米地心里踏实。现在玉米亲本快收了,等收完了他就回河南老家选种。
因为天天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老程肤色黝黑,满脸折皱,人也不善言谈,一眼看上去就像是农村的邻居大叔。这些年来,老程当的最大的“官”也就是浚县农科所所长。那个农科所我去过,院子不大,也没高楼,但程相文就愿意待在那里搞玉米,50多年痴心不改。有人跟我讲,程相文有个“三不考虑”,就是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荣誉。上世纪80年代,上级党委想任命他为市里一个科研单位的副处级干部,他谢绝了。国内多家种业公司高薪聘请他,他不动心,说害怕金钱把背压弯了。2012年12月,程相文获得中央电视台年度“三农”人物大奖,节目组邀请我给他发这个奖。导演团队把他的儿子儿媳接到北京,在颁奖环节让孩子们给他端上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这是他48年来第一次吃家人包的团年饺子。老程热泪盈眶,但是他口拙,只是说:“谢谢,谢谢。能叫我干玉米,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
上点年纪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国玉米以前都是平展型的,玉米叶子向四面甩开生长。李登海的出现使我国传统的玉米品种发生了改变,他培育的品种是叶子向上长的紧凑型玉米,更加耐密植,利于高产。李登海是山东莱州人,看他的肤色、身材、穿着打扮,一打眼就知道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认识李登海,跟他接触很多。那时候他刚40出头,就已经在玉米育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先锋。李登海的育种生涯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他看到一份材料:美国农民华莱士将春玉米亩产提升到1250公斤。而那时山东玉米亩产才三四百斤。两国玉米产量的强烈反差,让他萌生了育种的念头。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技术员,开始了在实践中摸爬滚打。1978年,在程相文到海南十几年后,李登海跟他一样,带着干粮咸菜独自来到了这里,进行玉米育种攻关。也跟程相文一样,40多年来每个春节他都在海南度过。春争日,夏争时,玉米授粉最紧张的时候,他的作息时间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
经过多年攻关,李登海育出了叶片斜着15度往上长的紧凑型玉米,一公顷可以种7万株,一亩地达到4500多株,并于1989年和2005年两次改写了夏玉米高产纪录,轰动一时。2004年,他选育的“掖单13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李登海的试验田里,玉米、小麦两季能产吨半粮,1亩地能养活4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种植超过10亿亩。他本人也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八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大会堂到庄稼地,诠释了李登海这个农民育种家的人生轨迹。李登海也是个大忙人,匆匆见面,匆匆数语,他说的都是玉米育种、国家玉米产业。前不久,在一个会上见到,他给我建议,国家能像支持东北春玉米一样,对黄淮海夏玉米生产给予支持。
当然,我的农业科学家朋友并不限于以上提到的几位,在农业各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更不止这几位。篇幅所限,我只能略记一二。农业科学家群星闪烁,为我国农业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保障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等等付出了智慧和汗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脊梁,是共和国最美的劳动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当前,农业科技工作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好时代。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有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精神鼓舞,我相信,新时代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一定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把老一辈科学家强国富民的家国情怀和执着探索的科研精神传承下去,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 韩长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引爆植物肉市场,双汇、吃豆人联名是神马操作?
- 下一篇:猪价十连降 恢复常态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