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写在五一劳动节之际 韩长赋与他的农业科学家朋友(4)

  搞农业科研都有长寿“基因”,这大概跟常年与大自然为伴胸怀宽广、埋头科研忘却烦恼有关。“世纪麦翁”庄巧生今年已经104岁了。他和女儿是国内少有的“父女双院士”,女儿庄文颖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真菌学家,今年也已经70多岁了。庄巧生上世纪40年代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学习,1946年8月回国后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庄巧生选择留在大陆,建设新中国。他将他的战场放在了麦田、放在了实验室。庄巧生的贡献之一是通过小麦品种的培育推动了耕作制度改良,使华北平原麦区一年一熟制变成两年三熟制。华北平原由于气候原因,农作物每年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庄巧生等科学家通过努力,育成了10多个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在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不仅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冬小麦收获后还可以接着种夏玉米,达到两年三作,而且抑制了北方风沙扬尘天气。庄老每次跟我聊起小麦话题,就精神十足,滔滔不绝,听到有人对华北平原种小麦有不同看法,他觉得不能因噎废食,否定这个种植制度。今年春节前,我又去看他,他给我讲要号召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育种工作者“传、帮、带”,鼓励年轻一代接过“建设种业强国”的接力棒。百岁老人,挂心华北小麦,操心粮食安全,操心民族种业,拳拳之心,令我感动。

 

  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跟庄巧生是邻居,两位大科学家住同一栋楼的同一层,每次我去看望他们,看完一家就拐到另一家。李振声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把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李振声念念不忘黄淮海。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徘徊,在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地区,李振声科研团队进行了大规模中低产田治理研究,倡议发起农业“黄淮海战役”,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改变当时粮食徘徊的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李振声因此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在,李振声已经89岁,老当益壮,还在研究黄淮海盐碱地小麦生产问题。他和课题组参与国家“渤海粮仓”项目,研究耐盐小麦育种与示范。今年春节前我去看他,他兴奋地拿出各种各样的图表材料照片给我看,说有的试验品种增产效果很好。他给我提建议说,如果我们国家盐碱地可以种小麦,小麦面积能够增加三分之一。我也跟他交流说,盐碱地利用确实有潜力,但如果在沿海盐碱地抽地下水种麦,也可能会出现“海水倒灌”,这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权衡的问题。李振声常说搞科研要“兴趣始,毅力终”。他说,育成一个小麦品种需要八年,育成“小偃6号”他们团队用了三个八年,如果没有毅力,不可能花24年时间完成这个任务。个人志趣只有和国家需求结合,才能激发出无穷潜能。

 

  (三)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播种约6亿亩,产量约5000亿斤,基本保持了产需平衡的格局,这离不开几十年来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说到玉米我要提到程相文,一位半个多世纪与玉米为伍的育种家。我跟程相文很熟,时不时跟他打打电话。程相文上世纪60年代从农校毕业后,在河南浚县当了一名农技员。他没上过什么名牌大学,岗位也很普通,但却在那里干出了一番事业。50多年间,他潜心研究玉米育种,先后选育出“浚单5号”“浚单20”等39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2个。说起这些品种,很多人或许不了解,但是说到它们的种植面积,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他育出的这些品种就像他本人一样,不娇气、皮实、接地气、适应性强,农民喜欢,累计种植了3亿多亩,其中“浚单20”曾经是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大品种。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