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五一劳动节之际 韩长赋与他的农业科学家朋友(2)
时间:2020-05-01 10: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袁隆平总是有新的梦想和追求。尽管已经名满天下,但还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我记得2018年4月,我利用去海南参加会议的机会,到南繁育种基地去看望科学家,请他和水稻专家谢华安院士吃饭。席间,他告诉我他们的耐盐碱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几个品种试验亩产达到了500公斤。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很多人因此有误解,以为是在海水里种水稻,其实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袁隆平说,我们国家有上亿亩盐碱地可以种“海水稻”,如果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他想把我们的饭碗端得再牢一些。我也实事求是跟他交底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几大主粮,水稻平衡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平衡偏紧。目前水稻可以满足需要,耐盐碱水稻可以作为一个战略储备品种。
很多人都知道,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和同事们工作累了,可以在稻下乘凉……”我理解,这是袁隆平的“中国梦”:不停地追求粮食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和高品质,让饥饿永远远离中国人,也造福全世界那些还吃不饱饭的人们。这其中蕴含着农业科学家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袁隆平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中国杂交稻已经种植到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诸国和非洲等地,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我祝愿他和他的团队能够继续取得新成绩。
说到水稻生产,还有一个人不能忘记,那就是徐一戎。我曾经这样评价过:“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徐一戎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创造了北纬43度-53度水稻种植“双千”奇迹:水稻种植面积超过千万亩,平均亩产超千斤。在高寒纬度上种水稻,并不断提高单产,这在世界上都不多见。我是东北人,知道过去东北种水稻的艰难,吃米饭的不易。这片高寒区域曾经是水稻“禁区”。当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就曾在三江平原建立水稻种植基地,却被这里严寒的气候环境击败。人们甚至由此得出结论:在东北寒地种水稻简直是痴心妄想。确实,黑龙江由于气温低、无霜期短,只有小麦、大豆等生长期较短的旱地作物才能生长。然而,三江平原上江河纵横,十年九涝,又成了旱地作物的致命伤,尤其是七八月份,一下雨,小麦收都收不上来。于是,“以稻治涝”成了三江平原种植结构改革的战略选择。徐一戎为了能找到适合寒地生产的水稻品种,走遍了北方省份的所有水稻科研院所,搜集水稻品种材料,每年采集分析上万组数据,反复进行耐寒性等鉴定试验。从直播高产栽培到旱育稀植栽培,摸索了一整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突破了高寒地区水稻种植的禁区。当然,这也得益于现代科技发展,他的技术再用大棚工厂化育秧,帮秧苗在生长的第一个月抢到300摄氏度的积温,再加上机械插秧,为水稻生长争取了时间。经过徐一戎和无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昔日北大荒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现在粳稻成为人们饭碗里常见的粮食,东北大米名满天下。2011年夏天,我去北大荒看他,他说:“我今年八十八岁了,八十八啊,就是大米的‘米’字,我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还想为水稻再贡献点儿余热,哪怕多教会农民一点儿技术,就是我最大的收获!”遗憾的是,2014年5月13日,这位91岁、一生痴爱寒地水稻的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徐一戎的“水稻人生”,沉甸甸,亮晶晶。
当然,在我国水稻研究领域,还有不少科学家贡献卓著,比如,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就是其中一位。近些年来,南方不少地方把双季稻改成一季中稻,质量效益提高了,但水稻产量减少了。如果加上半季再生稻,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个问题。我和谢华安几次讨论到再生稻。他和他的团队培育的多个再生稻品种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其中“Ⅱ优明86”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和再生力强,头茬高产的甚至可以达到每亩1600斤,再生可以达到四五百斤,实现了再生稻在中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农业部曾在全国推广。谢华安是一个朴实真诚、作风严谨的人,他曾经培育出一个“汕优63”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谢华安对自己培育的这个优良品种,不是一天到晚说它好,而是希望能有更好的品种取代它、淘汰它。他怕种植太多有什么别的病害击倒这个稻,给农民造成损失。他的担忧体现的是科学家的责任和良心。也因为他这么精益求精,才有了后来的“Ⅱ优明86”等品种。有人说他是“一身泥土气,两袖稻花香”,我觉得非常贴切。
(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引爆植物肉市场,双汇、吃豆人联名是神马操作?
- 下一篇:猪价十连降 恢复常态仍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