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写在五一劳动节之际 韩长赋与他的农业科学家朋友(3)

  小麦是北方人的重要口粮,馍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日日不能离开。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春天绿野漫漫,夏天满目金黄,有几个人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的脑际。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小麦在品种培育、高产栽培、抗性提升、品质改善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他们将风吹麦浪的田野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舞台,是我“麦田里的朋友”。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进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二郭”都把科研的根扎进基层沃土,深耕麦田,取得了丰硕成果。

 

  河南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中国每四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河南的。在河南,郭天财是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人。我每年到河南看小麦,都会听他在麦田里论“道”。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啦!郭天财是一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主攻小麦栽培。麦子种下了,他就往麦地里跑,麦子收了,他就往实验室跑。他系统研究过河南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是小麦高产的“田保姆”。小麦什么季节怎么管理,遇到问题怎么处理,他都门清。往麦田里跑已成了他的生活乐趣。在郭天财随身携带的提包里,总是放着两件“法宝”:一把小铲子和一个钢卷尺。小铲子是到麦田用来挖土看墒情和小麦根系生长情况的,钢卷尺用来测量小麦的株高等生长状况。郭天财还是个欢乐的科学家,像个农村基层干部,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课堂里给学生讲课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把他讲的东西搬到农村给农民讲,农民也听得懂。和他在一起交流,总能让人心情放松、充满信心。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耕期间我没法实地去河南调研,就跟他视频连线,他在麦田里给我讲苗情墒情,还现场总结了四句话:“土壤墒情充足,苗情总体向好,丰收很有基础,春管切勿放松。”我听后感到心里比较踏实了。郭天财为“让大家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付出了40年的心血,创造了河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首创小麦/夏玉米万亩连片亩产超吨半粮(亩产1524.74公斤)。2011年12月26日,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次群英会,郭天财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我提议让这个“麦田守望者”代表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会上发言。

 

  冬小麦是“用水大户”,生长季节与雨季不同步。所以小麦整个生长过程都得靠水提劲,“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加重了小麦主产区河北的地下水超采程度,井越打越深,出现“漏斗区”,节水成为小麦生产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郭进考,这个中专毕业的科研人员,围绕河北缺水的现实苦心钻研,调整育种方向,专攻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带领课题组寻找最“耐渴”的种子。他和郭天财在同一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这十来年,我几乎每年都能和他在麦田里见一面。郭进考黑瘦的高个子,常年在麦田里转,一头乱发,一脸“沧桑”。他跟农民在一起,你看不出他是专家,他跟专家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个农民。他自嘲,“不是好农民,不配叫专家。”郭进考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做科研的。他那个研究所,没有高楼大厦,没多少现代化设备。我去他的试验田参观,中间一个塑料大棚,周围有很多块麦田,试验几十个品种。他带着我看他最新研究的“秘密武器”,同样浇一遍水,别的麦子都打蔫了,甚至干枯了,他的麦子却长得很好。他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新品种,“石4185”“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等相继问世和推广,成为华北地区小麦主推品种。一次,郭进考带我到辛集市新垒头镇马兰农场看他的小麦品种试验基地,给我看他的节水麦子为啥行。他在试验田旁挖了一个三米深的大坑,领我走到坑底,从土壤剖面看节水小麦根系生长情况,小麦根系竟然可以深扎2-3米长。由于根的作用,节水小麦只要浇一到两水,仍然能够保证每亩1000斤以上的高产量。他提出“少浇两水不减产”,我说:“就是少浇一水不减产,一亩地省60方水,整个华北平原能节省多少水啊。”我曾经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说搞农业是给全国人民搞饭,给农村人搞钱,给城里人搞绿。郭进考这“一水过千斤”的品种,少浇一水就能省几十块钱,既让小麦不减产,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做到了生态节水,是“三搞”的典范。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