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山:做好“三农”工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3)
时间:2019-04-06 21: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三是,一号文件也讲了,推动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就意味着绝对不仅仅是农村的要素流向城市,城市的先进要素,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城市的优质资源,包括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等资源,也要流向农村。农村不能再加剧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状态。但是城乡融合发展我们要注意的是乡村不能出现新的圈地热,乡村振兴不能仅仅成为资本的盛宴。乡村振兴的成果应该由农民共享。改变资源要素的配置,应该伴之以利益格局的相对均衡,让农民群众合法、合理地分享乡村振兴的成果。农村土地、劳动力和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应该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在要素开放流动的农村的产权格局下保障农民的权益。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刚才讲了几个方面,包括干部、资金、公共服务,后面我们重点谈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是推动公共资源的城乡之间的均等配置,第三是推动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换。
主持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做了哪些部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如何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张晓山
今年一号文件对脱贫攻坚工作作了很多具体的部署,这里面有几个亮点。一是,坚持现行的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强调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脱贫工作要注重脱贫工作的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标准提高或者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问题。
二是,未来两年,脱贫攻坚的重点是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是我们的主攻方向。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责任,逐项解决。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通过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精准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这样确保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三是,解决突出问题。首先,长效的扶贫产业。脱贫攻坚很重要的是要产业脱贫,促进农村的贫困地区的产业振兴,要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这些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一两千万人,要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要解决好后续措施。因为中国如果有上千万的人口易地搬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要着力解决重搬迁、轻后续帮扶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还有一个,贫困中有一个因学致贫,就是教育致贫,这样要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辍学率控制,避免因贫失学、辍学。还有一个是社会保障。落实基本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贫困地区很多都是生态脆弱地区,脱贫攻坚一定要把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还有一点,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内生动力,怎么样能够扶贫既扶志也要扶智,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最终培育脱贫攻坚战役中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最终解决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还有一个问题,一号文件中讲了,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里面有一个重点,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一号文件这次着重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知道脱贫攻坚往往对贫困户有一个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就是在穷人当中找穷人,最终我们建档立卡户,大家都知道,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有多少个不能进,但是,这样的话,有一部分人比建档立卡户可能生活水平稍微高一点,但是同样是贫困的,但是他们没有能够进入到建档立卡户的名单当中,不能享受很多的优惠政策,一部分比较贫困的人口被排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外,他们得到的帮助就要少得多。在一些建档立卡户得到扶持之后,这一部分边缘人口的贫困程度可能就相对来讲更高了,更穷了。我们说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弱化了,另外一个矛盾突出了。这部分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对这部分徘徊在贫困边缘的人口应该强调对他们的政策支持,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脱贫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来帮助这部分人口发展。我觉得,这是一号文件这次讲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奈曼旗食药监局、奈曼旗教体局联合召开全旗学校食品安全管理
- 下一篇:成功品牌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