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白皮书发布
时间:2020-01-19 10:3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19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上海各部门、各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战略部署和中央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守护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上海继续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推进实施“餐桌污染”治理工程和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持续加强长三角食品安全区域一体化发展,圆满完成第二届“进博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消费市场,提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合力,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刚过去的一年,上海主要食品的食品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8.1%,较前一年提高0.3个百分点;接到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3起,食物中毒人数65人(无死亡病例),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27例/10万人口,继续保持在2011年以来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不高于1例/10万人口的较低水平。
这一年,上海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市民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度评分为86.2分,市民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3.9分,分别较2018年提高了0.8分和3.2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
值此新春前夕,由上海市食药安办、市市场监管局编制的《2019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白皮书)》正式出炉。这已是上海连续9年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持续将申城食品安全状况向社会开诚布公。
“外援”撑起“流通城”
受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约束,不少城市的食品供给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导致食品产业链过长,一旦某个环节信息缺失,食品“身世”就会模糊,对食品安全监管造成挑战。
上海就是上述城市类型中的典型:近年来,上海食用农产品供应的对外依赖程度在加剧。2019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在2600万吨左右,其中80%要靠外省市供应才能满足,该比例比2015年高出了10个百分点。
同时,还有大量食品为“舶来品”。2019年,上海口岸进口食品多达23.5万批次、重591.32万吨,批次和重量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62.07%和49.17%。
各类“舶来品”中,动物肉脏及杂碎类、乳与乳制品、油类是2019年上海口岸进口量(重量)最大的三类食品,分别进口了138.39万吨、83.93万吨和80.33万吨。
近年来呈现缩减态势的地产主要食用农产品供应量,进一步加剧了上海食品供给对外依赖的程度。2019年,上海地产蔬菜246.5万吨,产量比2015年减少了22.97%;地产水产品9万吨,产量比2015年减少了40.4%;54万头的生猪产量,则为近9年最低谷,比产量为峰值的2014年锐减236.2万头,产量仅相当于2014年的18.6%。
与此同时,上海本地的规模型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也在减少,从2014年的50个缩减到2015年的38个,2019年只剩22个,其年批发交易的粮食、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用农产品的重量从2014年的1500万吨左右减少到2019年的1080万吨左右,对全市消费总量的贡献率下降到41.54%,而2014年的贡献率尚有70%左右。
这意味着,除了批发市场,更多食品开始通过电商、超市、产地直营店等流通环节进入上海的千家万户。这种日益依赖“外援”、流通环节越来越多的食品消费和产业结构,已使上海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食品“流通城”。
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是食品“流通城”庞大食品流通产业的一部分,整个产业究竟有多庞大?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271807张有效的食品生产、食品经营、特殊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等许可证。其中,主体业态为食品销售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多达159703张,占总量的58.76%,是109377张主体业态为餐饮服务或单位食堂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1.46倍、1347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含特殊食品生产、食品添加剂生产)的118.5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