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非洲猪瘟 稳定生猪生产(上)(5)
时间:2019-11-18 09: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强化种猪资源管理,确保种源充足。强化纯繁及扩繁生产布局,明确当前各类种猪需求数量,以各公司种猪“自我生产、自我配套”原则,加大种猪资源储备,满足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家庭农场小种猪饲养情况,强化后备猪回场管理,减少过程损耗,提高后备猪选留率和利用率,加速推进猪场引种进度;合理开展场外配种,加快投产速度,加大肉猪种用数量,弥补种猪缺口,加快推进猪场满负荷生产。
加强生产管理,确保生猪有效产出。受前期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影响,温氏集团的种猪、仔猪调运受限,导致种猪和猪苗出现一定程度的积压。广东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调运监管工作的通知》,确保了种猪和猪苗调运工作的顺畅运转,为后续保证生猪上市奠定了基础。强化蓝耳、伪狂犬、腹泻、猪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相关免疫和保健措施,实现稳定控制;从改善母猪体况、加强仔猪护理,优化排苗流程及强抓肉猪精细化饲养等方面着手,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提高仔猪及肉猪的有效产出,争取最大程度保产出、多产出。
均衡销售、保障供给。合理制定销售计划,确保销售相对均衡,适时实行“养大猪”策略,提升单头体重,增加猪肉供应。
在非洲猪瘟疫情下,做到、做好快速投产增产,同时,充分认识防疫和生产的关系,由原来被动防疫转变为主动防疫,由原来被动生产转为主动生产,把防疫和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理顺流程,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推动生产走向正常轨道。
生猪一体化经营保障猪肉安全
养殖环节,养猪场全部按照农业养殖4.0标准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发展,全面实现管理智能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系统化,环保标准化。其中种猪供应方面,2017年整体引进丹麦DFC优良种猪项目,包括丹系种源引进、全套工艺设计、设备、生产管理与培训,建设内容包括一个6000头种猪场与2个2.8万头配套育种场,达到年出栏18万头猪的“一拖二”种肥配套模式,每头母猪每年提供出栏肥猪数量从原来的24头可以提高到38头。
食品加工环节,屠宰和深加工相结合。智能化屠宰场搭配智能化蒸饺厂和卤肉生产线。此外,投入1800万打造全产业链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在饲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物流及零售各环节,利用当今领先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式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分析与优化,以及设备与软件间的集成与协同,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工厂。
全过程可追溯。一是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产业链全环节从法规、生产、环保、信息、生物、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监管,保障产业链经营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猪源符合集团“五统一”备案要求,即:统一猪苗来源;统一全程饲料来源;技术服务统一管理;药品疫苗统一购买、发放及使用;肥猪由统一回收。通过并按照ISO9001、ISO22000、HAC?CP和ISO14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管理,设置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从饲料加工、养殖生产、食品加工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与把关,保障各环节产品100%符合法规要求,保障产品出厂100%合格。
二是建有饲料品质检控中心、动保中心、食品检测中心,对饲料原料和成品进行营养指标、毒素、重金属等进行检测,对养殖猪只健康、疾病、环境进行监测,对食品进行药残、农残、重金属、理化等检测。
三是建成可追溯信息平台。采用正大集团自主定制开发的E-Work生产管理与质量检测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RFID、二维码应用等)实现自动实时采集生产和可追溯数据,生成全过程可追溯信息。2017年襄阳市政府将正大纳入襄阳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政府投入140多万元在襄阳食品厂部署完成生猪屠宰及销售追溯系统,并在襄阳市各大流通市场投入终端系统,顾客可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实时查询屠宰生产、质量检验结果以及上游养殖农场信息等。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完善生猪追溯体系建设,利用集团统一平台搭建饲料、养殖、屠宰分割、食品加工、物流分销全过程追溯系统,打造放心肉产业链。
四是全资源可循环。产业链注重环保产业、循环农业、有机种植等项目发展。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以“生态改善、有机农业”为目标,综合采用“种养结合”“沼气工程站”“异位发酵床”“达标排放”等多种模式利用和消化粪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