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非洲猪瘟 稳定生猪生产(上)
时间:2019-11-18 09: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核心提示
目前,生猪生产进入止降回升的转折期,生猪养殖收益可观,年底前生猪产能可望探底回升。
据对400个生猪定点县监测,9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3.0%,同比下降41.1%;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2.8%,同比下降38.9%;1-9月累计出栏同比下降17.6%。全国生猪存栏下降幅度明显收窄,8月份生猪存栏环比降幅为9.8%,9月份收窄至3%;8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为9.1%,9月份降幅收窄至2.8%。两项指标均为今年3月份以来首次收窄;规模养殖场生产恢复较快,生猪存栏触底回升,据对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调查,9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6%;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7%;后备母猪销量继续大幅增长;猪饲料产销量全面回升;部分主产省份生猪存栏明显回升。从这些情况判断,各项扶持政策及市场看好对养殖信心提振效果明显,养殖场户增养补栏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按此趋势,年底前生猪产能有望实现探底回升。
在生猪养殖效益提升刺激下,生猪生产出现恢复态势,但全面复产仍困难较大。目前,对非洲猪瘟的防控,由于疫苗尚没有应用,这就需要养猪场做好生物安全防控。一年多的非洲猪瘟防控实战,养猪行业专家积极探索防控措施,部分规模养猪企业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要求,全国畜牧总站近期召集了部分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员研讨了生猪生产形势及应对非洲猪瘟恢复生产的模式。现将研讨部分成果整理如下,供各地参阅。
集团养猪公司防控非洲猪瘟实操
1.闭环生物安全体系理论与实践
1.1生物安全分级管理理论。按照“长城-关隘守卫”理论,进入猪场风险因素采取红、橙、黄、绿四类颜色:(1)分出等级;(2)划清界限;(3)设立关口;(4)阻断载体。
1.2闭环生物安全体系。围绕生猪产业链的各环节,构建供应端(饲料原料、饲料加工、运输)、生产端(种猪场场外物资供应、3km风险因素、场内各生产单元等)、生产后端(合同农场、多点自育肥场)、销售端及屠宰端的风险因素管理生物安全体系。
2.生猪供应上游生物安全
2.1饲料厂生物安全。整体创新方式:一点生产、多点配送、分区管理、密闭“供、产、消”。
(1)饲料实行全过程管控方法,包括原料选取、运输过程、生产过程,保证各环节安全。
(2)饲料厂参照红橙黄绿分区管理方案,人员、物资、车辆进场采取各级关口管理方法。
(3)考查原料供应商,弃用高风险原料,每批原料采购前进行检测,合格后再选用。
(4)饲料制粒温度保证85℃持续3min。
(5)所有饲料运输车使用专业运输车,按照流程洗消、检查、检测,合格后使用。
2.2猪场3km风险因素消除
(1)周边环境主要针对3km内养殖散户和周边关键道路。
(2)借助卫星地图确定清群范围,分组对各村进行逐户排查。
(3)对于猪场周边主要道路,按照消毒方案制定每周消毒频次,确保有效消毒。
(4)设置安保巡查队,每天定时对猪场周边进行巡查。
2.3其他风险因素控制
2.3.1车辆控制
(1)在猪场5km内设置三级洗消体系,分别为5km一级洗消、3km二级洗消、靠场三级洗消。
(2)对整体车辆流动制定详细流程,对各级洗消点制定详细洗消流程。
(3)洗消中心人员均需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上岗。
(4)按照生物安全检查表,生物安全员对洗消后的每辆车进行现场检查。
2.3.2物资管控
(1)制定详细的物资进场流程。
(2)在距离猪场3km左右设置物资隔离减毒点和食材分洗中心。同时,对进入猪场的食材进行清洗、分切、水煮等预处理功能。
(3)物资隔离减毒点和食材分洗中心制定专门的处理流程,内部进行净污分区管理。
(4)使用专门物资运输车将物资和食材运至场区门口,卸车过程遵循净污区管理要求。2.3.3人员管控
(1)制定详细的人员进出场区流程。
(2)在距离场区10km左右位置设置人员隔离点,在此进行对人员的检测、更衣、洗澡、隔离等工作。
(3)人员经过减毒处理且检测合格后,使用专门的人员运输车将其运至场区。
(4)在场区门口再次经过更衣、洗澡等减毒措施后,进入场内。
3.生产端生物安全
3.1群体与个体诊断
注:对全场技术员反复培训,场长一对一确定栋舍负责人掌握非洲猪瘟四阶的临床症状。每天报告异常猪只临床症状。
3.2三周净化罗盘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