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汉和资本罗晓春: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3)
时间:2020-11-14 10:2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罗晓春:早在研究生阶段,我就阅读了《沃伦·巴菲特传》,书中讲述了巴菲特的财富增长过程及投资理念: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巴菲特选择企业的重要标准,一旦买入,长期持有,直接影响了我投资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从研究员到投资人的转变,我的投资理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坚守价值投资,一旦买入,长期持有。 2013年创立汉和的时候,我的目的很明确,要在感兴趣的投资行业做成既有意义、又正和博弈的事业,只有一个方法比较合适——长期价值投资。有种说法是A股就是零和博弈的市场,你赚的钱都是别人赔的,那么长期价值投资这种投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摒除甚至脱离资本市场的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你早期投资了华为,虽然没有上市,但是现在卖掉华为股份,相信一定立刻就财务自由了。那你当年投资华为,跟资本市场的交易有关系吗?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赚的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钱。既然选择赚上市公司成长的钱,上市公司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它的变化一定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所以,价值投资必然需要长期主义。 我很欣赏一家有着超过100多年历史的老牌投资机构——Baillie Gifford,这家公司的座右铭是——Actual investors think in decades,Not quarters。Gifford投资了亚马逊、爱彼迎、Spotify、Lyft乃至SpaceX等科技企业。在2013年初,Baillie Gifford耗资8900万美元建立了230万股的特斯拉头寸,平均持股成本仅为38.7美元;而在随后三年,Baillie Gifford继续在二级市场买买买,在2017年持有了约1400万股的特斯拉股票,从此稳居特斯拉二股东席位。尽管特斯拉在期间遭遇各种波折和股价波动,Baillie Gifford对特斯拉始终保持增持且极少抛售,持有7年到现在浮盈超过200亿美元。作为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就应该像Baillie Gifford,Think in decades, not quarters用5年、10年,甚至几十年陪伴企业成长。 再说到投资的框架思路,投资的本质就是投企业,通过长期陪伴企业成长获得收益,抛弃PE、PB、PS这些量化指标不谈,一切的出发点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在研究这个生意值多少钱。这个出发点过去不会变、现在不会变,将来可能也不会变。但是汉和作为一家投资机构,知识结构需要进化,因为很多业务模式10年前是没有的。 知识的更新迭代非常重要,从长周期看,食品饮料行业,确实是一个好行业,但是其他行业同样也有很多机会。新经济企业在崛起,新的商业模式在崛起,即使老的商业模式,内部的产品力也在此消彼长,有的产品也在上升。 所以汉和整个团队一直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来补充新知识。 5、汉和培养研究员的方式是“复制80%的罗晓春”,这80%具体是什么内容?如何对应到相关机制上? 罗晓春:关于团队的培养,我们来看看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管理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研团队是多少人呢?是一个人加一面镜子。巴菲特曾经说过“当我照镜子的时候,就是集体决策”。老人家能力超群,所以不需要任何别人去帮他做研究。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人员结构上,可以充分明白一个道理: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不是一个拼人数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100个普通的想法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如一个真正聪明的、直击事物本质的想法所带来的价值更高。 所以汉和在尽可能地培养聪明人,努力产生更多聪明有效的思考。对于汉和而言,在超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指导下,投研团队人数一旦突破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小的量级之后,这个体系就稳定和成熟了,就可以快速的扩张和复制。这是汉和整个人员架构、培养机制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重质不重量。 一名新的研究员在刚加入汉和后就会被严格要求,完成投资标的的分析报告、行业信息的覆盖、投研流程的执行、标的的持续跟踪等等。在这个学习培养过程中,一名新的研究员会被分配一名主导师和一名副导师——都是已经培养成熟的研究员——进行辅导和跟踪。导师会根据每一个新晋研究员的特点,不断提出针对性意见,帮助他更快地融入汉和的工作环境,理解汉和的投资理念。 6、您眼中的好生意、好企业是什么样?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