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问答(4)
时间:2020-10-29 17: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一旦接到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样品的通知,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迅速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根据当地要求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对相关物品和环境采取应急处置,对相关物品临时封存、无害化处理,对工作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对可能接触人员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筛查等措施。物品在未处理前,应当保持冰箱、冰柜、冷库等冷冻冷藏设备正常运行,以防止物品腐败变质及可能的污染物扩散。相关物品处理时避免运输过程溢洒或泄露。参与相关物品清运工作的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对于核酸阳性产品,应当按照当地主管部门要求进行处置。
《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问答
一、制定《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的目的是什么?
为规范指导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工作,防止食品、食品包装材料被新冠病毒污染,制定本指南。用于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正常运营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在生产、装卸、运输、贮存及销售等过程中对来自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冷链食品的消毒。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并执行当地主管部门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规定,是食品生产经营相关单位和个人落实并实施本指南的前提。
二、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清洁消毒包括哪些方面?
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当根据食品原料和产品特性、生产加工工艺特点,针对加工人员、生产环境及相关设备和设施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并定期对消毒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具体为:
(一)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进入作业区域的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应确认身体健康、个人防护满足相关要求,定时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原料及半成品外包装。来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国家)的冷链食品原料和半成品进入企业或者入库前,应对其外包装进行严格、有效消毒;用于搬运冷链食品原料或半成品的工器具(如转运箱、勺子、钳子等),每次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
(三)生产加工设备器具。生产加工前、加工后使用的器具应当分开放置并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污染。对生产加工后(或生产加工过程必要时)的所有设备和器具应当进行有效的清洗和消毒,并确保选用的清洁消毒程序和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新冠病毒。
(四)生产加工环境。加大对冷链食品原料加工处理各环节生产车间环境、即食和熟食食品各生产环节车间环境、储存冷库等高风险区域的消毒频次,生产加工过程、生产完毕后需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特别应当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中人接触的各种操作台面、接触面/点(如门把手、开关、器具把手、电话、厕所等)、人流密集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如何对生产加工设备及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一)为节省清洁剂和水,先用物理方法将表面的污物清除。
(二)用水进一步冲洗掉污物,为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尽可能不使用高压水。
(三)将温度为50-55°C的碱性溶液或合成洗涤剂/酶溶液施于待清洗的表面,接触6-12分钟后,清理、擦拭待清洁的表面。为使清洁剂与待清洁表面充分接触,垂直表面的清洁最好使用发泡洗涤剂。
(四)用清水冲洗掉碱溶液或清洁剂。
(五)由于碱溶液不能清除水垢或锈斑,因此可使用酸(例如磷酸、盐酸或有机酸如柠檬酸、葡萄糖酸)清除水垢或锈斑。
四、加工肉类、水产品、蛋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食品的容器、设备或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应注意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