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楹:产品也疯狂(2)
时间:2019-04-08 05: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10年E人E本上市,第一年就遭遇了苹果的iPad,但销量真正出现下滑,却是在3年后。E人E本以手写功能精准对标60后、70后的商务人群,与当时主打娱乐的iPad形成区隔。 在杜国楹看来:苹果要打动的是懂技术、先锋范的消费者,但他要打动的是一帮极需IT能力、对操作不是很熟悉的商务消费者,用简单纯粹的产品帮他们解决需求。 20年创业经历,杜国楹创造了5款产品,每一款都能切中用户的痛点,创造一个新品类,并且成功让品牌变成品类。 至于对创新的偏好,杜国楹总结说:自己习惯性偏爱创新,一直享受着创新的红利,创新成了他思维模式的一部分。
有没有一个行业 中国人有机会重新去定义
在消费电子行业做了14年,杜国楹也算是一个奇葩式的存在。 没有程序员背景,除了不会敲代码,其他什么都会干——视觉、界面、工业设计、交互体验等。但是在消费电子行业他遇到了天花板:距离技术很远,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很难深度整合。 科技创新不是一代人的努力,除了做应用,把那些细节做到极致,“我发现我啥也干不了,一直做得特别憋屈。”“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行业,中国人能有机会重新去定义?” 茶行业在这个契机之下,进入了杜国楹的视野。
这是一个整体原始而古老的行业,在消费电子行业做了14年,杜国楹相信,可以用降维打击的方式去创新。
从2012年起,杜国楹做了4年的筹备和探索。这是一次非常周密的思考,怎么选赛道,怎么定义用户需求,怎么做标准化产品,到新进入者如何破局,怎么改造整个茶行业,怎么去创造让用户惊喜的体验,每个环节都有他过去14年累积的经验。
1. 怎么重新去定位?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有三种不同视角的茶,分别是:
农产品的茶——柴米油盐酱醋茶;
消费品的茶——烟酒茶;
文化的茶——琴棋书画诗酒茶。 杜国楹认为,消费品的茶恰恰是茶品牌的天下,中国的原叶茶市场最主流的品牌应该诞生在这个区间。
小罐茶的策略设计包括3个维度:
物质的茶——为消费者建立标准化认知;
文化的茶——文化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时俱进,满足当下客户新的需求;
商业的茶——品牌化。 2. 怎么解决标准化难题?
2012年,小罐茶筹备期间,杜国楹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七万家茶企抵不上一个立顿》,反映了中国茶行业的一个问题:市场散乱,集中度低。 几年研究下来,他对茶产业链有了更深的认识:茶行业不仅在上游农业端缺乏集约化,而且在中游工业端缺乏标准化,在下游市场端缺乏品牌化。
整个行业品牌化的瓶颈,在于上游和中游工业化程度太低了。 茶本质上是食品,所以茶在工业端的标准化控制非常重要。
非标产品标准化 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的PK
找对了问题,解决方案就出了一半。 工业化的核心是非标产品标准化,而标准化核心在于从经验思维过渡到科学思维。也就是用数据说话,把一切标准化、可量化,而不是感觉和经验主导。
中医、玉石、红木等产业都是因为没有做到标准化,所以永远有人做,却永远没有人把生意做大。而在餐饮行业,海底捞能够做到100亿,西贝做到50亿,不单单是服务做得好,背后都有标准化在发挥作用。
小罐茶怎么做标准化?有3个因素影响着茶叶的成本:
1. 产地的稀有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自制食品也有反式脂肪
- 下一篇:丰乐镇双枣社区开展春节前食品安全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