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3)
时间:2020-05-25 08: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疫苗免疫是动物传染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在农业农村部的部署安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兽医科技工作者以国际领先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策略,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创制了安全、有效的多基因联合缺失弱毒疫苗,实现了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并且初步破解了大规模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瓶颈。这为我国生猪养殖恢复、保障猪肉供应注入了信心。
鉴于目前我国生猪生产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疫苗研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陈化兰建议,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按照程序不减、标准不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优化该疫苗评价和评审的工作程序,加快推进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依靠科技恢复和稳定生猪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严之尧:
落实“藏粮于地”要求 夯实粮食供给基础
本报记者 李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这是落实‘六稳'’六保‘重要部署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严之尧告诉记者,越是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越是要夯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好“藏粮于地”的要求。
一是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目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少、优质耕地分布不均衡、综合保护压力大等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落实好集约、节约的用地政策,少占或不占耕地,确保耕地保护国家战略始终不动摇。
二是要构建符合现代生产力水平的耕地产权制度。一家一户经营“一亩三分地”的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机械化、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生产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抓手,土地确权的方式要与其相适应。应因地制宜,推广“确权不确地”,这就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集约高效配置,可以将小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能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资源,又能让农民获得工资和租金收入。
三是要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我国耕地零碎地块较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情况较为严重。应深化增减挂钩政策,将空闲废弃的宅基地、砖瓦窑等进行复垦,如此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以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从而破解农村土地“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境。
四是要保护地力。保护耕地的质量,与严守耕地红线同等重要。由于过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存在耕地退化的情况,地力保护刻不容缓。既要在机制、政策、标准等方面加强研究,又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有机肥料的研发和应用水平,让地力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委总工程师仲志余: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 加快建设现代化灌区
本报记者 缪翼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稳定粮食产量,离不开水利保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委总工程师仲志余一直强调。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是造成粮食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仲志余建议,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继续加大防洪、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引调水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大型灌区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显著,据统计,我国万亩以上灌区7800处,有效灌溉面积5.03亿亩,粮食产量超过64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仲志余建议,继续加大投入,把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重点,做好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衔接,开展大中型灌区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加快建设现代化灌区。
目前,我国灌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不少灌区难以开展正常的运行、维养、管理工作。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较慢,65%的灌区执行水价低于供水成本价的一半。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斗渠及以上用水计量率仅为30%,难以满足农业用水有效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