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加快推进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之我见(4)

  3.1.3.预警显示须智能。按照粮食安全风险及危害程度、影响大小实行红色、黄色、绿色或者1级、2级、3级分级分级信号显示,分级应急响应,确保预警显示的及时性、有效性、可靠性。

 

  3.1.4.预警处置要科学。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处置体制,做到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功能齐全、联动高效、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辅助以市场调查、专项执法、抽样检验、网络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了解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情况,高效严密地组织相应处置。

 

  3.2构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制定了《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粮食质量监管提出了“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总体要求,以此为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总目标,以粮食质量安全的长远发展需要为根本,以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契机,创新检验监测人才培养和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市级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水平,加快县级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验监测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经营渠道,解决基层粮食质检机构运行乏力、无法承担基础检测任务等问题,推动系统检验能力、技术咨询、检验培训和标准制定等综合服务能力,加快粮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3.3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通过锁定粮食来源、收储库点、收购节点,为每车、每仓粮食建质量“档案”,统一制作粮食唯一识别编码,建立收储企业、生产厂家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产品出厂检验和登记制度、产品标注标识制度、食品召回制度等若干基础性制度体系,推进企业台帐管理科学化、监督检查规范化,实现粮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溯源、生产过程可再现、风险事故可防控。

 

  3.4尽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建立依法管粮机制。

 

  依前面所述,粮食质量安全涉及从田间种植生产到最终走向餐桌的固定程序,即历经种子遴选、土壤栽培、田间管理、季节收获、运输收购、粮仓储藏、成品加工等各环节,而且各环节都应当有法律作保障。因此,粮食安全必须尽快立法,将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法律框架下,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稳定粮食安全政策,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等,构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

 

  4.结论

 

  结合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各个要素,再分析比较当前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然存在多平台制约、多部门管理、多规章制衡的难点,实现粮食质量安全 “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优质安全的粮食资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种植、收购、储存、加工各个环节监管到位,都得到高质量发展,才能保障优质安全的粮食产品走到日常百姓的餐桌,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实际, 坚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合理解决现有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弥补供给短板,堵塞环节漏洞,构建监管体系,提升人才素质,提高监管水平,形成监管合力,最终实现 “粮食数量可控、粮食质量放心、供给网络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格局,全面开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莺、崔杰,2008;《粮食质量安全学》,科学出版社。

 

  〔2〕〔3〕〔4〕〔5〕〔6〕张庆娥、杨军,2014;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现状与监管体系对策分析,《粮油食品科技》第4期,第72页、第73页。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