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展开农业现代化新画卷(4)
时间:2019-12-24 10: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甘南县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说,我们兴十四村是1956年由山东省临沂地区响应党的号召移民来北大荒兴建的移民村。我是随父母一起来的,那年我刚7岁,我的童年都是在忍饥挨饿、挨冷受冻的日子中度过的。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兴十四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原本“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村”,一个“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村”发展成为黑龙江第一村,全村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付华廷说,在特别困难的时期,生产队的大食堂,用8斤苞米面蒸出240个窝窝头,每个窝头二两重,都是甜菜渣子、豆角皮子和苞米瓤子这些玩意,只有二钱粮食。就是这样的窝窝头,每个壮劳力一天才能分到两个。如今,在省、市、县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省农科院进行院村共建,建成了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了万米智能温室1栋,园区棚室总数达到了1331栋,年产蔬菜瓜果1800多万斤。园区种植的反季有机香瓜卖到30元一斤,有机草莓卖到60元一斤,平均每栋棚室收入在5万元左右,1亩棚室的经济效益能顶100亩农田。我们成立了黑龙江兴十四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兴村网。目前,兴村网平台已实现甘南县内8大社区、10个乡镇、95个行政村的网点全覆盖,实现年总交易额5214.9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占总交易额的80%以上。
“这日子是越过越甜,当时加入合作社是最明智的选择。”说这句话的是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社员、久阳村农民李友军。
“合作社提供种子、有机肥还有技术,这比以前自己单独种植的时候省事,而且带地入股每年还有额外的分红,我现在不仅还清了外债,今年还喜提新车。”李友军介绍说,自己居住的久胜镇邻靠呼兰河,水资源丰富,是庆安县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全家收入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自己的30亩水田也就能卖4万多元,风调雨顺时扣除成本利润也就不到1万元。
“参加合作社之初,自家就两垧地,害怕失败了一无所有,就入股了一垧土地,现在想想都后悔。”2014年,看到合作社不少成员都获得了好收益,李友军也动了参加合作社种植有机米的想法。2015年,李友军拿出了一半的地(15亩)参加了合作社,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种植,通过验收当年收入六七千元,年终还获得1.5万元的分红款。2016年,李友军将剩下的土地都加入了合作社,东禾农业集团的订单收购价格达到2元/斤,比自己种植普通米时候销售价格整整增加了0.6元/斤。去年,订单价格又增加到2.18元/斤。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初秋时节,走进肇东市昌五镇昌盛村,整洁的水泥路面,红墙蓝瓦的民居,绿柳百花掩映的黄漆木质长廊,如同绿锦上一幅精致的刺绣。村路两旁花红柳绿,芳香伴着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好一派田园风光。
几位年长的农民在长廊里纳凉,聊起村子的变化,感慨万千:“几十年前,村里全是破土房,一所砖房都没有,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一面青砖房,现在是翻天覆地啊!”
近年来,昌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昌盛社区是全省“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绥化市级文明村,2017年昌盛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昌盛村原来叫胜利村,改革开放时改村名为昌盛,寄托了百姓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一代代昌盛人接续奋斗,昌盛村由贫穷落后走向昌盛。
70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民生活完成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迈进。2018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到13804元,是1949年的300多倍。特别是全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1,低于全国2.68∶1的比例,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用上了安全饮用水,所有村屯全部通路通电,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互联网、移动通信逐渐普及,小汽车开始进入寻常农家,农村改厕、垃圾、污水等问题正以点带面逐步解决,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广布大地。
走进新时代,迎接新使命,共赴新征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香港:西芹和绍菜样本镉含量超出法例标准
- 下一篇:猪肉等商品再降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