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黑龙江展开农业现代化新画卷

  2019年岁末,“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传喜报,在有效克服了春季干旱、苗期低温、夏季农田内涝等自然灾害影响之后,今年全省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达到1500.6亿斤,喜获“十六连丰”,稳居全国第一。

 

  沃野千里,两亿多亩丰饶的黑土地每年奉献出全国总量最多、品质最优的粮食,成为国人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这就是黑龙江,美丽富饶的黑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的人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奋斗,昔日的亘古荒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成为世人瞩目的“北大仓”。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黑龙江农业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基础非常好。”要求黑龙江“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黑龙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正逐步成为黑土地的一抹抹亮色,展开了一幅农业现代化的新画卷。

 

  黑土地托起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龙江粮熟,天下丰足。这是国人对农业大省黑龙江的赞誉,更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0.85亿亩增长到2018年的2.39亿亩。粮食生产经历了60年代以前的缓慢增长期、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波动增长期、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70年来,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登上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1500亿斤台阶,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贡献了占全国1/8的粮食增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1500.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实现“十六连丰”,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9、1/8和1/3,“国人每9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2012年,原农业部启动东北三省一区一局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黑龙江陆续在47个县(市、区)开展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实现亩平均增产200斤,亩平均节本增效200元目标。肇东、双城等县(市、区)玉米最高单产超过2000斤,农户标准水玉米最高单产2485.14斤,成为全省地方玉米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原农业部启动实施的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落实面积达1200万亩,实现了亩产增加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目标,水稻最高单产突破1600斤,创造了高寒地区水稻单产历史最高水平。

 

  在种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70年来,全省畜牧业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畜产品极度匮乏的局面。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9.9%提高到2018年的27%。2018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6万吨、105万吨、456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5.54倍、14.4倍和39倍。特别是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居全国第一。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奶牛和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均在70%以上。通过推进科学、健康养殖,生产水平、畜产品质量、养殖效益明显提升。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7吨/头,与1949年相比提高了近5吨,部分奶牛场生产水平接近10吨,蛋白、脂肪、菌落总数等生鲜乳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

 

  黑龙江的农产品不仅有量的保障,更有质的优势。哈尔滨市双城区云和蔬菜种植合作社由于紧邻市区,种植蔬菜产值很高。该合作社有一百多亩耕地今年种的却是经济效益不高的高粱。合作社理事长朱双娟告诉笔者,他们是为了养地。合作社的耕地正处于有机转换期,种植高粱能更好地保护耕地,这样才能保证将来种植有机蔬菜有更高的效益。

 

  和朱双娟一样,黑龙江农民对绿色、有机概念有着很深的理解,发展绿色食品已经是农民的普遍追求,很多农民能详细阐述什么是寒地黑土。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