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曳供应链创始人兼CEO张冰:奔向4700亿的中国冷链,将如何改写食品行(3)
时间:2019-12-11 16:5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在上世纪80年代,冷链建设完成率已达到或接近100%。食品冷链在这些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善,无论是人均冷库占有量、预冷站的建设,还是易腐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以美国、日本为例,高效率、高价值的冷链物流,是如何做到的? 1、建立全国性冷链网络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着非常成熟的、全国性的冷链物流网络,头部企业也比较集中。这些冷链物流巨头不仅面向全国,还面向全球市场。 如全球第一大冷链企业——美国冷藏公司(USCS),拥有近22%的全球冷链物流市场份额,在美国九个州的不同地点提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分销服务。再比如普菲斯冷库,已在美国设计、建造、运营27座大型冷库,并逐步在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开展全球冷链仓储服务运营。
而我国目前面向全国的冷链物流企业仍是凤毛麟角。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90%的冷链企业是区域性的,或是以运输为主的,行业发展很不均衡,行业集中度较低,整体呈现散乱小的状态。 就拿冷库的建设来说,华东地区冷库容量已占到全国冷库总容量近46%,西北冷库容量仅占5%。冷库分布不均衡,某些地区没有建设冷库,导致该地区消费者无法享受冷链的服务。 而全国性的、整体化的冷链网络,既能够避免冷链运输过程可能发生的“断链”,还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扩大产品的销售半径,让各个区域的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冷链的服务。 另外,我国冷链物流目前的产业结构较为松散、碎片化。运营分散的现状使企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今后一定会是一个淘汰小企业、资源整合的过程。 2、实现标准化运作 张冰分享道,我们在买美国车厘子的时候,可以看到大小、口感都是差不多,因为在种植户和采购商中间有着标准化的环节,产品从果园出来之后会进入工厂,进行预冷、分选,按照不同的克重、糖度等,分成A级、B级、C级,不同的级别卖不同价格。
“目前中国在这一块基本上是零的,也有一些企业在尝试,但还没有达到工业化的水平。” 尤其是原产地农产品,中国冷链的标准化程度还是非常低的。 在生产环节,只有较少部分的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专业的、标准化的果蔬采后预冷、分级、包装生产设施,多数企业加工出来的产品包装落后,缺少严格标准的果品分级,产品附加值低。整个冷链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和流通产品的可追溯性差,造成了冷链流通品的高浪费和高损坏率,高达20%-30%[8]。 在冷链运输环节,行业内没有形成“全程冷链”的标准化意识,时常“断链”。以果蔬为例,冷链过程断链比例高达67%,损耗量高达15%(美国的损耗量约为5%),损耗价值超过500亿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生鲜实际上是有生命的,必须在一个恒定的温度里存储、运输,不能说从北京运到上海,黄河以北用常温车、黄河以南再用冷链车,这是个思维误区。”事实上,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 3、技术改变未来 冷链物流是服务型产业,最终需要“技术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 美国的冷链物流公司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将冷链运输的各个环节都与高科技信息系统结合,提高营运效率。例如美国冷藏公司(USCS)建立了eUSCOLD系统,客户可随时访问库存详细情况、装运状态、跟踪订单。 美国冷链物流企业的巨头C.R.England公司,为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可按照用户指定的准确时间送达。冷链物流行业追求高技术,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食品企业的要求,尤其是以盒马鲜生、瑞幸咖啡等为代表的新零售企业,他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把物流和生产、采购、销售环节打通,形成数据闭环,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提升效率。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