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曳供应链创始人兼CEO张冰:奔向4700亿的中国冷链,将如何改写食品行
时间:2019-12-11 16:5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过去如果想吃龙虾,基本是在餐厅或者超市——餐厅已经做熟了,不知道龙虾放了多久、做成菜之前是死是活;超市虽然能看到,但能选的也就是货架上那些,其中不乏“老弱病残”虾,还不给退。
在没有智能手机时,我们的基本诉求是能打通电话。在没看到冷链带来的可能性时,我们对食品的基本诉求是吃了不坏肚子。消费者没有提出需求,行业自然也乐于“省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曾介绍到,国外冷链流通率基本上都达到了85%以上,我国只有19%;我国预冷果蔬的占比一般为10%,而国外高达95%~100%。在美国,平均每500个人就拥有一辆冷藏车,我国相同水平的一辆冷藏车对应的是1.8万人。 日本2017年冷藏保鲜车的保有量近20万辆左右,冷藏运输率达 90%以上,运输过程中的产品腐损率低于5%。而我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多,2018年底冷藏车的保有量仅18万辆。 即使有冷链,过去的常态也是“忽冷忽热”,比如认为冬天是不需要冷链的,找辆常温车也可以。冷链运输只是陪着食品“走了一段路”,中间常出现“断链”现象,比如解冻又再冻上。 但今天,消费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网购普及、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食品,对食品的需求也正在从“安全”向“新鲜、健康、无添加”升级。与之对应的,是食品行业的变化——产品需要送货上门,不管多远、不管什么季节,都要保证送到消费者手中时仍是新鲜的。 冷链,涅槃而来。 近两年火爆的钟薛高,今年双11一小时销量突破300万(是去年双11全天的销量),产品主打无添加。冰淇凌易化、无添加易腐,钟薛高依靠的便是全程-22℃的冷链运输、48小时内送达产品。 如果放在5年前的冷链水平,一大批“钟薛高们”或许都站不起来。所以今天我们不聊钟薛高,而是它背后“进阶的冷链物流”。 中国冷链需要翻越三座山,整个食品行业才能站在更高的地平线上。 1、第一座山:谁需要冷链从生鲜,到全食品 2、第二座山:冷链能做什么从提供“冷”,到改变“链” 3、第三座山:冷链该怎么做从低效高价,到高效高价值 作为国内领先的生鲜供应链服务平台,九曳供应链为国内90%以上线上销售的冰淇淋品牌提供了冷链服务,包括钟薛高、光明、联合利华等。关于中国冷链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未来的机遇在哪里,我们与九曳供应链创始人&CEO张冰聊了聊。 第一座山:从生鲜,到全食品 冷链物流的“火热”,头号功臣是生鲜电商的崛起。 2017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约为1418亿元,同比增长55.1%,同年的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增长54.7%。预计到 2020 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近4700亿元。
今年双11,天猫开场1小时后,50万支冰淇淋、400万个橙子、350万片牛排、150万头海参被抢光。而冷链能为食品行业做的,不止是生鲜。 张冰告诉我们,在日本,可能一瓶矿泉水都需要标准的温度区域。随着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认知越来越高,食品饮料是否需要在标准的温度区域里的存储和运输,一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们过去几年在便利店看到的基本都是常温产品,但现在我们进便利店,一面墙都是冷藏柜,包括很多便当,这些都是需要冷链的,这也是整个食品行业的变化。”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认知加深,会期待更新鲜、健康的产品。比如低温鲜奶,营养丰富但储存期短,仅为7-21天,全程都需要2℃-6℃的低温冷藏运输。 长期以来,受运输条件限制,国内低温鲜奶的市占率不到25%,欧美等发达国家低温鲜奶产品的市占率高达90%[6]。张冰认为,未来我国的乳制品消费结构会慢慢发生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