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果蔬售卖缘何冰火两重天(2)
时间:2019-11-14 17: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目前农产品销售市场,已经初步解决了生产端种什么怎么种、销售端怎么卖的问题,但为什么还会存在销售上的冷热不均现象?”深耕农产品销售领域多年的无界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杜凡认为,关键是生产端不仅要种得好,销售端更要卖得准。“
”永年成堆成堆的土豆,找不到合适的销路!呼吁大家共同参与消费助农,帮老乡解决生计!“11月2日13时许,石家庄某果蔬店微信群发出这样一条爱心扶贫信息。
”‘卖难’固然有农民不关注市场信息,跟风种植造成供过于求的原因,但要做好销售,必须提前想到流通环节。“店主杜鹏站在销售端分析农产品”卖难“问题,屡屡提及创新”销售模式“的重要性。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旦农产品积压,很多农民便寄希望于”爱心帮卖“,但也有人表示,这样的解决办法只是一时之策,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让农产品”丰产“又”丰收“,创新的不仅仅是销售端。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从绿色、无公害向有机迈进,针对这种新变化,一些果蔬生产者也不断改良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每年西红柿的种子,我们都是从国家种子中心购买的,和其他农户购买的种子没啥区别,为什么我们卖得好?不仅是因为我们打通了销售渠道,先进的种植技术也让我们的西红柿能有更好的口感。“行唐县占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占军自豪地说。
张占军生产的有机西红柿,采用纯天然的有机肥料。此外,他还聘请了拥有30年种植经验的技术员,每年去山东寿光等高科技蔬菜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学习技术,回来再改进种植技术。像今年秋季西红柿普遍出现的病毒病害,技术员在种植之初便进行了预防。
从事农产品品牌运营多年的杜凡表示,解决农产品滞销,一定要从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迈进,这样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产品的辨识度。
靠啥摆脱农产品”大小年“魔咒
记者联系赵张宝时,虽然他刚回家没两天,但为了卖梨他又出发去了西安。赵张宝说,他们村种梨的传统已有70多年,这么多年里,他和这片土地上的梨农们,基本都延续着单打独斗、自找销路的传统。对于记者提到的品控、销售渠道等问题,他似乎没有太在意。
今年的梨虽然丰收,但滞销又卖不上价,梨农们习惯称之为”小年“。在种梨的20多年里,赵张宝已经习惯了梨价被市场的供需关系指挥着起起伏伏的”大小年“。”梨树从种到挂果得七八年,做买卖哪能赔了就不干了。“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农民无法获得精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同时,农民对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每年在决定种植品种时,更多地受到当前价格的引导,形成了‘小生产——大市场’的供需矛盾。“河北经贸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马彦丽表示,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农业协会等在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发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省农产品市场协会有关人士表示,今年要重点做好组织省内种养殖户、种植基地、蔬菜集散批发市场与深圳海吉星、上海西郊农批市场等国内大型市场的对接,并建立河北省农产品市场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更好地为农户提供科学、及时的产供信息。
杜凡观察到,虽然”卖难“难免发生,但多是小农户。像合作社等组织化程度相对高的,发生这种情况的相对较少。
在北国超市北国店,货架上水果、蔬菜新鲜欲滴,并且通过盒装、袋装等进行了精细分装。该超市业务科长白正光介绍,按照各连锁店的客户定位,农产品的品质也有层次之分,包装的精细程度也随之不同。
而终端市场的细分化、标准化趋势,对生产环节形成了倒逼。
”进入超市的果蔬,必须要达到我们要的样子。“白正光说,所谓要的样子,要符合果品的大小、结疤程度、匀实程度、农药残留等诸多方面的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