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怀:中国乳业30年,变与不变
时间:2019-08-15 15: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不变的永远是品质,永远是质量,永远是我们企业家的良心……这些是不变的。没这些就不做企业,我们绝对不会做。变的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需求的变化,怎么去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作者 | 段传敏(战略营销观察家)
亚丹生态家居独家冠名 “CEO说第二季”之《段传敏访谈》第⑭期
访问:段传敏,战略营销观察家 嘉宾:郑俊怀,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间:7月23日 地点: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的3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乳业发展最快、成就最显著的时期。 这个行业所取得的成绩足以骄人:中国已经从一个贫奶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产奶国家;牛奶也从过去的奢侈品演变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然而,中国乳业在三十年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乱象丛生和狂风暴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妈妈们对国产奶粉谈之色变,纷纷跑到国外、跑到香港地区大量抢购奶粉,在当地引发了多次的奶粉荒…… 在国产奶粉几乎不被看好的时候,2011年,中国乳业教父级人物、伊利集团前董事长郑俊怀应黑龙江牡丹江政府盛情邀请,来到“林海雪原”的牡丹江畔,二次出山,出任拥有67年历史的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上任之后,擅长营销的他没有“三把火”,而是一头扎进黑龙江,高起点布局有机牧场,深耕供应链,一干就是8年时间。
在8年时间里,郑俊怀带领红星乳业按照全产业链有机的欧盟标准,打造了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加工厂、国际标准的有机奶牛养殖场、国际标准的现代化粪污沼气无害化处理厂,创造了国内乳业为数不多的国际标准有机种、养、加、牛粪沼气处理生态文明良性循环的全产业链平台。旗下出品的红星欧贝星有机婴儿奶粉甫一面世,便曾问鼎中国唯一获得德国莱茵公司产品认证和中国、欧盟有机产品认证三标产品的殊荣,被人们赞誉为品质最牛的中国婴儿奶粉。 这位69岁的老人深情地说,他要为中国宝宝做出一个好的奶粉品牌,让中国妈妈放心,让国家不再为奶粉而犯愁。这是一股浓烈的赤子情怀。但30年过去,市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原来的短缺到现在的严重过剩,他要带领中国奶粉行业向什么方向迈进? 7月23日,中国“智造之星100”专委会、问鼎精装行销联盟、孤独者社群、《段传敏访谈》第14期,战略营销专家、著名财经作家段传敏与郑俊怀先生就《中国乳业三十年,变与不变》话题进行了交流。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是因为产业链断裂了 《段传敏访谈》:中国乳业经历了30多年市场化的发展,其中你是重要的见证者。在你看来,中国乳业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郑俊怀:这几十年来,中国乳业经历了一个从“中国人喝不上牛奶”到“人人都能消费牛奶”的过程。在历史上,牛奶是奢侈品,这个局面一直延伸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我们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对于营养问题的关注仍然不够。 上世纪80年代,奶牛是“奢侈品”,因为它承载了市民的鲜奶供应。一度,“菜篮子工程”力图解决中国市民的奶、肉、蛋这一类问题,成为各地政府民生工作的关键。那时候,为了扶持奶牛业,各地政府开展财政补贴,建设奶牛厂和乳品加工厂,以此解决市民的喝奶难问题。然而,当时只有中等以上的城市才能开展奶牛厂建设,一时无法缓解人们喝奶难的问题。记得那时的呼和浩特,每到冬天订奶之际,几千人在厂外排队,仅仅是为了订瓶牛奶。那个局面历历在目,但这并不是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问题。 在90年代,我就说伊利一定要带头解决这个社会痛点。我们引进了瑞典利乐公司的设备和包材,在全国抢先做成了超高温牛奶,充分利用内蒙古牛奶的丰厚资源,让牛奶走向了南方,也走向了全国,解决了中国人的喝奶难题。30多年来,我们的人均牛奶消费量从不足7公斤到接近50公斤,如今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喝得上牛奶。 《段传敏访谈》:所以,你的前半生解决的是喝奶问题,如今(你再创业)要解决的是喝优质奶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