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3)
时间:2019-06-11 16: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早春马铃薯要结合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分级、包装销售。以高产为目标的地块,待马铃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色泽正常时收获。
(六)科学贮运
二作区马铃薯一般是放在冷库中贮藏,贮藏前要严格挑选,去除病、烂、受伤及有麻斑和受潮的不良薯块,在冷库中堆藏或装箱堆码,温度控制在3—5℃,相对湿度85%—90%。早春马铃薯一般采用纸箱包装或塑料袋包装,运输时注意防止强光、潮湿和高温。
南方冬作区
包括广东、福建和广西等无霜期在300天以上的省区及其他相关地区。
(一)品种选择及种薯处理
选用优质和适合鲜食出口的早熟和中熟品种,采用健康脱毒种薯。播种前1—2天,对种薯进行切块,每个切块最适宜重量为25—30克,每个切块须带1—2个芽眼。切块应呈三角形、楔状。切块后30分钟内,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其他适合药剂等混合粉剂拌匀,均匀拌于种薯切面,晾干待播。
(二)整地施肥
栽培田土质以富含有机质、肥力较高、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微酸性且前作为水稻的沙质壤土最为适宜。避免与番茄、烟草、辣椒和茄子等茄科作物轮作。按110厘米包沟起垄,其中垄面宽85—90厘米,垄面高20—25厘米,垄间沟宽20—25厘米。耕整土地前,先将腐熟有机肥(400公斤/亩)和50%化肥(总化肥用量120—150公斤,至少纯氮16公斤,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0.5∶2)撒施全田。起垄播种前,再将另50%化肥、3—5公斤/亩硫酸镁和0.5—1.0公斤/亩硼砂于垄中开沟集中沟施,沟深10—15厘米。
(三)适期播种
10月20日—11月20日晚稻收获后播种。采用单垄双行“品”字型错株播种,播种深度5—8厘米,株距22—25厘米,每亩播种4500—5500穴左右,亩用种约125—150公斤。播种后垄面覆盖0.01毫米以上厚度的黑色地膜,地膜幅宽100—120厘米,两边拉紧、用土盖严,覆土厚度约2—3厘米。
(四)田间管理
播种后7天内喷施50%乙草胺乳油300倍液等定向喷雾。对于出苗后种植垄边的杂草,结合培土人工除草,或者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等药剂在杂草3—4叶期定向喷雾。齐苗后封行前至少培土1次,厚度约3—5厘米。全生育期保持田间持水量60%—80%。土壤干旱时,采用沟灌办法润土,灌水高度约垄高的1/3—1/2,保留数小时,垄中间8—l0厘米深处土壤湿润时及时排水。若结薯中期营养不足,可结合病害防治,每隔7—10天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促进薯块膨大。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晚疫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雨季来临前(1月中下旬)3—5天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一般喷3—4次,先用保护剂1—2次,后用治疗剂,两种药剂交替使用。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销毁。(保护剂:72%霜脲·锰锌、50%烯酰吗啉、代森锰锌等;治疗剂:霜脲·锰锌、烯酰吗啉、丁子香酚、嘧菌酯、氟菌·霜霉威等。)
(五)适期收获
依据成熟度以及市场等因素确定。选择晴天或晴间多云天气收获。收获前土壤湿度控制在60%以下,保持土壤通气环境,防止田间积水,避免收获后烂薯,提高耐贮性。收获后晾干表皮水汽,避免烈日暴晒、雨淋。及时包纸或套袋,装箱出售。
(六)科学贮运
马铃薯收获后晾干表皮水汽,使皮层老化。贮存场所要宽敞、阴凉、通风,堆高不要超过50厘米,晾干水汽,不要有直射光线(暗处)。也可视市场行情,晴天随收、随挑、随装、随售,薯块最好包纸或套袋,要避免薯块见光变绿,影响商品率和品质。运输时注意防止强光、潮湿,避免青头,擦伤。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
该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40%。区域内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大,立体气候决定马铃薯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周年生产、周年上市特点突出,以一季作(大春作)为主,春(小春、早春)秋二季作为辅,冬作发展迅速。
(一)选择优良品种和健康种薯
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季节、种植制度和市场需求选择优质、抗病、稳产、高产、专用型品种。
(二)整地施肥
前茬收获后深耕细整地,耕深以打破犁地层为原则,一般为30厘米左右。播种前再利用微耕机、旋耕机等机具或牲畜力量实施浅耙作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大豆振兴良种先行
- 下一篇:科技之力激活传统柑橘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