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非洲猪瘟肆虐、百万头生猪遭扑杀,养殖户:猪若安好,便是晴(4)

  中国养猪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生产水平不高。2015年,养猪市场平均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为16.52头,全程死亡率超过20%,远低于养猪发达国家母猪年提供25头以上商品猪的水平。

 

  在王立贤看来,正是猪群的不健康,制约了其遗传潜力的发挥。颜培实分析称,是因为养猪户过于追求高产而忽视母猪健康,结果事与愿违,“一些猪场把过去我们避开寒冷、避开最热时节让母猪生产的管理措施丢掉了,导致了仔猪过高的死亡率。”而且,母猪的产后护理也做得不到位,使其繁衍压力过大,体况不能支撑。

 

  此外,近些年,国内的养猪户从国外引种后,自己没有很明确的育种目标,形成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怪圈,“国外把我们的高产基因引到大白猪里去,我们还重新再引人家的种猪”。颜培实认为,这其中根本的症结是,相比二三十年前,“我国现在下沉到畜牧生产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少”“很多大型企业都是生产技术上的矮子”,相应地,更多力量愿意投身到利润丰厚的饲料及兽药、疫苗以及产品加工环节中去。

 

  生产能力的下降意味着培育更多的母猪,花费更多的成本。如果每头母猪能提供18头商品猪,就能少养母猪352万头,节约饲料410万吨。但现实中,中国的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0.5千克左右。

 

  在世界人口迈向90亿的过程中,粮食危机的身影一直未曾远离。有数据表明,每生产一公斤猪肉,大概需要五公斤谷物,每生产一公斤鸡肉,需要两公斤谷物。为节省粮食,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民众可能更多消费的是鸡肉。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洁曾撰文称:猪肉产量占我国肉类产量的比重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0%以上下降到60%多。从发展趋势看,“猪粮型”农业生产结构势必向着多元结构转换。今后的畜牧业将突出奶业、肉牛、肉羊业的发展。

 

  王立贤说,以欧美的数据来看,每6到7年,猪场数量就会减少一半,但每个猪场养的数量却在增加,中国也在经历这样的进程。未来一段时间,养三五千头母猪的猪场会越来越多,同时,“公司+家庭农场”的方式也是被看好的养殖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小散养殖户要摒弃过去“小而全”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可以与大公司签订合同,专门为其养商品猪,减小风险,更稳定地获取利润。王楚端认为,今后,养猪企业所要达到的是动物福利、生产效率、价格品质几方面的平衡,在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同时,防控好疾病、达到环保底线。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