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肆虐、百万头生猪遭扑杀,养殖户:猪若安好,便是晴(3)
时间:2019-05-28 10: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世界范围内,将给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满足其活动、表达天性等自由称为动物福利,这被证实有助于动物快乐、健康生长。这一概念在1960年代提出,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集约化养殖出现的种种弊端,如今,这一理念在更广范围内应用。
在郭秀山的养猪场,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能将猪粪污中本应散发的臭气熏天的氨气,以有氧呼吸的形式,转变为一氧化二氮排出,使得猪舍内空气质量良好。另外,相较于传统的集约式养殖,发酵床的养殖密度较低,在63平方米的猪栏中,郭秀山会养18~20头母猪,每头母猪的活动空间能达到3米,这样猪可以尽情放飞自我。在颜培实看来,发酵床养殖就是一种满足动物福利的养殖方式。按照郭秀山的测算,这种模式下,每头商品猪的药费能较传统养殖降低50%~75%,即从每头80元降到20~40元。但这种技术,对饲养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一方面,要对发酵床及时翻动,避免粪污局部积聚,造成发酵床“死床”,引发病原菌滋生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猪只个体间的差异,对其要予以更精细的照顾。同时,锯末等垫料来源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6年起,牧原集团也开始在10万头商品猪大军中,采用福利产床、自动饲喂系统、给猪提供玩具等养殖方式。每头猪的医药成本此后从87.64元下降至62.8元。
为了让猪健康成长,互联网大佬们同样使出浑身解数。早在2009年,网易就投身养猪业,养的味央猪不剪牙、不断尾、可以听音乐,专享猪用马桶;阿里巴巴2018年研发了一套名为“ET大脑”的人工智能系统,全面监测每头猪每日的体重、进食及运动状况;今年5月7日,京东也宣布入局,推出“猪脸识别”技术,能依据每头猪不同的营养需求,精准控制饲料,令其身材完美,体态健康。
猪粮如何安天下?
在中国,“猪粮安天下”的说法自古有之。国内每年要出栏(达到屠宰重量)生猪达7亿头,占全球总出栏量一半以上,同时,中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根据网易味央发布的《2018国人猪肉消费趋势报告》,每人每年要吃掉近40公斤猪肉。在国民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比能到62%。
但非洲猪瘟疫情无疑让无肉不欢的局面受到影响。农业农村部称,今年3月,生猪存栏环比下降1.2%,同比下降18.8%;母猪存栏环比下降2.3%,同比下降21%。下降幅度、速度之快,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最大值。
存栏减少必然会带来价格的上扬,像这样因供给对猪肉价格产生影响的怪圈称为猪周期。通常,猪周期三年到三年半一轮回,其间,疾病也会入局,进一步搅皱这一池春水。王楚端这样描述三者的关系:当市场行情好时,养殖户会蜂拥而上,买来猪群饲养,等达到出栏体重时,市场上的供给就会过剩,造成价格走低,这样一来,养殖户赚不到钱,对猪群的卫生防疫措施就会跟不上,于是,“行情一下来,疫情就起来”,抵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小规模农户也会在过程中加速离场。
中国的养猪业中,小规模农户依旧为主体。目前,每年出栏生猪中,有70%来源于规模为500头母猪以下的小型生猪养殖场,5000头母猪以上的猪场总出栏量不到1亿头。近年来,环保政策趋紧带来的禁养区养殖户的关停、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或对生猪产业的价格逻辑产生着新的影响。
在颜培实看来,虽然猪周期显现出的是市场价格的波动,但这也恰恰反映出一直以来国内生猪生产的无序性,导致猪肉“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影响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相比之下,诸多欧美国家,每位养殖户的饲养规模都会依据其周边土地的粪污消纳能力作出规定,实行种养结合,并且,国外的行业协会还会采取强有力的监管。
以丹麦为例,1公顷土地允许养5头母猪,每个农场的饲养上限不得超过1500头母猪,如果想要扩大规模,必须要有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其环境效应评估后的许可。在丹麦,养猪还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农场主不得向自己的子女无偿赠送或遗赠农场,子女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此举旨在保证农场继续由有志务农者来管理。想要成为农场主,要经过5年的专业课程训练,获得“绿色证书”,之后还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与管理技能。此外,丹麦还有着上百年的合作社制度。合作社是农民参与其中的自助组织,能适时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打通生猪养殖、屠宰、销售等各环节的利益分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陇七苹果与陇十花椒敢于向世界展示它的内在
- 下一篇:“小龙虾自由”你实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