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恒天然的中国购物车革命

中国和新西兰的经贸渊源要从1973年说起。那年3月,一支新西兰政府代表团来到北京,开启了两国的经济往来先河,这才只是两国开始建交的第三个月。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起飞前的最艰难时刻,而新西兰的境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好。那年,英国成为了欧共体成员国,开始接受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他们需要优先采购欧洲农产品。这意味着,新西兰失去了他们最大的乳品市场。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市场占据了新西兰黄油出口的90%和奶酪出口的75%。为了寻找英国之外的新市场,新西兰人努力了近20年。中国,进入了新西兰的视野。

图片

1973年,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新西兰乳品代表团

1979年,一支由三人组成的中国访问小组应新西兰乳品局邀请,到访新西兰。在访问小组写成的《新西兰乳品工业考察报告》中,访问组成员记录了当时的境况:“当我们访问新西兰乳品研究所时,大门上空并排高高飘扬起我国五星红旗和新西兰国旗。”

40年后,新西兰人的热情好客收到了成效。2018财年,新西兰最大乳品公司恒天然集团在中国的收入就达到了180亿人民币。说恒天然是新西兰最大恐怕不太恰当,他几乎是新西兰的唯一。

2001年,新西兰人决心采用新的方式应对全球乳品行业的竞争局面,新西兰乳品局、新西兰乳品集团和Kiwi合作乳品公司合并,组成了新西兰恒天然合作社集团(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新公司覆盖了全国95%的牛奶产能,全国90%的奶农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这家巨无霸公司也成为了新西兰最大的企业。可以说,新西兰乳业的发展史就是恒天然的发展史。

长久以来,与人们的感知有所不同,这家在中国收入180亿的巨头,并不像雀巢咖啡、达能酸奶一样一开始就有着购物车魔力。在超市的货架上,或者在淘宝的购物车里,人们似乎并不知道什么才是恒天然的产品,尽管恒天然为大多数的乳品巨头们的供给着乳品原料。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恒天然乳品原料业务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在近30年的时间里,这家新西兰国宝公司不断夯实着自身的统治地位,逐渐将雀巢、美赞臣、雅培、玛氏、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知名乳企纳入自身客户版图。

不过,从2013年开始,在中国,恒天然不再满足只做乳业公司背后的供应商,他们决定两条腿走路,除了原料业务以外,他们力图将餐饮服务业务和消费者业务也打造成增长引擎之一。

1

“中国是战略级市场”

1993年,国际食品巨头雀巢、可口可乐、卡夫等蜂拥而至中国投资,而当时的恒天然却依然只做着原料供应商的B2B业务。

在那个商业大分工的时代,上游定位的一招鲜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在消费商业越来越扁平化的今天,只坚持上游定位,无疑浪费了恒天然在优质奶源和优质品牌方面的资源。

时间的车轮滚向到2005年的时候,恒天然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在这个已经接触了近30年的市场做点什么,以让自己和中国消费者走得更近一些。从2005年到2015年,恒天然相继入股三鹿奶粉和贝因美,意在以此扩大中国市场消费版图。然而,在这群雄逐鹿的十年间,恒天然依靠投资代理的方式并未取得中国消费市场的跨越式进步。

试错的道路在2015年发生了转向。那一年,原恒天然大中华区原料部副总裁朱晓静出任恒天然大中华区掌门人,统领消费品牌,餐饮服务和中国牧场业务,管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市场。

这是恒天然第一次启用中国本土管理人员担当该职务,朱晓静也是大型外企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掌门人。

图片

恒天然大中华区总裁朱晓静女士

恒天然可能意识到,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走进中国。此时,中国已经是恒天然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C端消费品的发展仍在萌芽阶段。恒天然旗下的主打品牌“安佳”Anchor,已经拥有133年的历史,尽管安佳在餐饮服务领域已经很早进入中国,但是在2015年的时候,安佳作为面向消费者的C端品牌才刚刚进入中国两年。不论从渠道还是从品牌知名度方面,都大幅落后于竞争对手。

在朱晓静的就职新闻上,来自恒天然官方的评价可见这一任命的战略意义:她出身本土,了解中国国情,深刻洞悉大中华区消费品牌、商业和乳品产业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