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2)

  (六)农药残留。农药残留以灭蝇胺为主,没有检出氟虫腈及其代谢物。48个样品中检出18种农药残留,样品阳性率为51.1%,检出浓度为2.2-828.8 μg/kg,其中4个样品中灭蝇胺残留浓度超过100 μg/kg;6个样品中灭蝇胺和1个样品中戊唑醇残留浓度超过50 μg/kg,没有检出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农药残留以灭蝇胺和戊唑醇检出较高,灭蝇胺检出率为28.7%,最大检出浓度为828.8 μg/kg,戊唑醇检出率为5.3%,最大检出浓度为86.7 μg/kg。

 

  三、有机肥问题原因分析

 

  (一)有机肥生产中添加外源有机质和化学性肥料原因。一是部分原料自身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生产有机肥时达不到标准要求。二是企业追求利润掺假有机肥。有机肥生产厂商利用煤渣、蘑菇渣或底泥等掺假有机肥时,往往通过添加化学性肥料提高总养分含量满足标准要求从而赚取利润。三是现有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测定方法标准无法准确区分外源添加物质。个别不法生产企业利用漏洞,掺杂外源物料。

 

  (二)重金属超标原因。重金属汞、砷、镉、铬、铅多为环境带入或投入品污染所致。在本次评估中,以大豆植物原料生产的有机肥铅最大残留浓度为2511.9mg/kg,鸡粪原料的有机肥铬最大残留浓度为250.0 mg/kg,超出标准几倍至几十倍不等。重金属在土壤中被富集,将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三)抗生素残留原因。畜禽养殖过程中抗菌剂的使用是造成动物源有机肥抗生素残留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以中小规模为主,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广谱抗菌药物如四环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喹诺酮类(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达氟沙星)、大环内酯类(替米考星、泰乐菌素)、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氟苯尼考等可以母体药物形式残留在粪尿中排出。养殖企业是高风险薄利润,对价格高昂且有安全隐患的沼气发酵设备投入不足,同时在环保压力下占用空间较大且对周边环境产生臭味的堆肥处理也不被多数养殖场采用。当前中小规模养殖场粪肥处理设施简单,处理粪便时追求时间短、周转快,造成残留的抗生素不能有效降解,导致有机肥中抗菌药物残留风险。特别是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是养殖中常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大、机体利用率不高、降解周期长,目前已成为以动物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产品中主要的残留风险药物。

 

  (四)农药残留原因。综合各类调研及文献资料,分析有机肥中农药残留来源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养殖过程中杀虫剂的使用。养殖场为了控制鳞翅类飞虫卵化或寄生虫,常在饲料等投入品中添加或在粪便贮存场所喷洒杀虫剂,如农业农村部第168号公告中环丙氨嗪预混剂(又名灭蝇胺),即通过混饲控制动物厩舍内蝇幼虫的繁殖。二是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在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喷洒的农药造成在植物秸秆中残留,如戊唑醇主要用于谷物、油料、蔬菜、水果等病菌的防治,使用戊唑醇的植物废料作为制作有机肥的原料,容易造成农药杀菌剂残留风险。

 

  四、主要建议措施

 

  (一)加强有机肥规范生产监管。加大对有机肥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生产有机肥的物料管理,加强原材料进货和台账核查。严格有机肥包装标识管理,正确使用标准、包装标识和原料标注,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假冒伪劣、隐性添加和违规生产等行为,降低标识标注不规范及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加快有机肥中农兽药残留相关标准制修订。有机肥中有机质和总养分的掺假识别方法标准缺乏,不能满足对有机肥产品监管的需要。对于有机肥中农兽药风险因子,目前发布的有《有机肥料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与强力霉素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2951-2016)、《有机肥中磺胺类药物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3167-2017),相对于生产中使用的农兽药种类方法标准不足。需要加快研究制订有机肥质量安全相关方法标准以及全程控制技术规范,从技术法规和标准规范上促进产业升级,为科学生产、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有机肥中风险因子科学评估工作,降低重金属、农兽药等残留风险。在前期摸排基础上,聚焦问题隐患,对发现的使用量大、应用面广、降解周期长、危害程度高的风险因子,如重金属、农兽药残留,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明确其残留来源、代谢途径、消除规律等,进而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