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
时间:2021-01-02 23: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产出来”“管出来”“四个最严”等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我司近年来组织有关科研技术单位,围绕隐患大、问题多、社会关注度高的农产品品种、风险因子、关键环节和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开展了风险评估、监督抽查等工作。各单位陆续提交了一批项目报告、政策分析、监管建议等材料,现选编为工作简报,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参考。
本期刊发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京)供稿的《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该报告针对有机肥类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提出了管控措施和政策建议。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农计发〔2016〕90号)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产生秸秆近9亿吨。畜禽粪污、秸秆、尾菜、蘑菇渣、稻壳等农业废弃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经堆肥发酵后制成的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并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所需养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有机肥行业起步晚,标准化程度不高,存在小散乱和掺假行为等现象,有机肥原料动物粪便中的抗生素残留超标、农作物废弃物中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影响有机肥料的质量和安全,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京)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围绕有机肥中的风险因子开展产地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对市售有机肥料产品的实地调研、取样验证,努力摸清产品中存在的危害因子和质量状况,针对性地提出管控措施建议。
一、项目实施概况
根据我国畜牧大县、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名单,以及2017年中国有机肥企业各省市分布统计数据,选择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四川等9个省开展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工作。通过到代表性生产企业和农资商店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生产有机肥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及销售等情况。开展了有机肥类产品取样验证分析,其中现场抽取60个、线上销售抽取34个,共94个样品,具体指标包括有机质、总养分、重金属、抗生素及农药等。
二、发现的主要问题
目前,有机质与总养分含量不足、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在有机肥产品中不同程度存在。
(一)产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未标识或标识不规范、命名混乱、夸大宣传等现象,如强制性标准标注为推荐性标准,标签未标注有机肥成分,用功能肥、六味地保等名称命名,以及夸大肥料的生根、抗病等功效。
(二)违规添加外源有机质和化学性肥料。以稻壳、尾菜、果渣、蘑菇渣等物料生产有机肥,或用煤渣、蘑菇渣或底泥等掺假有机肥,因有机质或养分含量不足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外源物质,从而使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三)有机质与养分含量不足。分析验证结果发现20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低于标准规定含量,占总样本数的21.3%;20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低于产品包装标注,占样本数的21.3%;29个样品的总养分含量低于标准规定含量,占总样本数的30.9%;21个样品的养分含量低于产品包装标注,占样本数的22.3%。
(四)重金属含量超标。分析验证结果发现10个样品的重金属浓度超出标准限值,占总样本数的11.7%。其中,铅超标率最高,占5.3%,最大检出值为2511.9 mg/kg,其次镉为3.2%、砷为3.2%、铬为2.1%,最大检出值分别为11.4、19.9和250.0 mg/kg。
(五)兽药残留。兽药抗生素残留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为主。38个样品检出10种抗生素残留(为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酰胺醇类等五类),样品阳性率为40.4%,检出浓度为5.0-480.7 μg/kg,其中5个样品中喹诺酮类和1个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浓度超过100 μg/kg;6个样品中喹诺酮类和4个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浓度超过50 μg/kg。五类抗生素检出率依次为大环内酯类18.1%、四环素类13.8%、喹诺酮类12.8%、磺胺类6.4%、酰胺醇类1.1%,浓度分别为7.1-8.9、8.5-137.9、11.5-480.7、5.0-11.1和44.5 μg/kg。抗生素残留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为主,最大检出浓度达氟沙星为480.7 μg/kg、环丙沙星为118.5 μg/kg、土霉素为137.9 μg/kg、金霉素为121.4 μg/kg。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