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正确选择糖是关键
时间:2020-12-23 10: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呈现井喷态势,总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四分之一。同时,中国每年约有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这一死亡数字比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第一位的肺癌,多了整整20万。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人群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在庞大的糖尿病患病人群背后,出现了一个更为扎心的现象——病人逐渐年轻化、低龄化。 2020年8月11日,著名经纪人杨天真通过一则视频表示,因为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她决定去做切胃手术。在随后发布的长文中,她写道:“我患糖尿病已经6年了。” 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经常性熬夜让杨天真在23岁的时候就患上了糖尿病,至今已有6年病史,并且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 在杨天真之前,还有一位引发全网讨论的年轻糖尿病患者,23岁的电竞职业选手Uzi(简自豪),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糖尿病选择退役。在无数网友失望心疼的背后,也引发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疑问——以往是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为何呈现低龄化趋势? 糖尿病为何“盯上”了年轻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打工“996”已成常态。而随之带来的除了身心的疲惫,还有久坐的肥胖。 2019年2月,《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肥胖率已达12%左右,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得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肥胖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另外,糖分摄入过多也是导致糖尿病“找上门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往往会让人压力倍增,而这也导致压力过大的人会不自觉地去寻求“甜蜜的安慰”。
研究显示,在压力作用下,糖皮质激素会被激活,它们能够直接作用于某些味觉(甜味、鲜味或苦味)的受体细胞,应激情况下会影响这些细胞对味觉的反应。其中,甜味受到压力的影响最大。 《神经科学》期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将处于(压力)应激和非应激状态的小鼠做对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的味觉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增加了77%。也就是说,在压力作用下,相比其他食物,人会更想吃甜食。 并且,如果人长期嗜糖,还有可能改变人的味觉感知,所以很多人喝奶茶从3分糖喝到全糖。 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一项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重新编程果蝇中的味觉细胞,减弱其对糖的敏感性,并在舌头上留下“分子记忆”。 即使恢复了正常饮食,仍会倾向于选择含糖较多的口味。 这项研究表明,饮食组成会激活表观遗传机制,从而重新编程对食物的感觉反应。这种改变决定了对未来刺激的感知,从而导致行为的长期改变。也就是说,吃甜越多,对甜味越不敏感,从而倾向于选择更加高糖的饮食。 换句话说,如果这一机制也适用于哺乳动物,我们就可能越吃越甜,越吃越胖。 由此可见,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甜食摄入过量,都是让年轻人患上糖尿病的元凶。 健康不等于戒糖 眼看年轻人患糖尿病的案例越来越多,许多人开始选择戒糖,糖尿病患者也选择挥挥手和甜蜜诀别,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绝对。 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每日都要摄入的重要基础营养要素,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是肌肉和大脑组织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和最快速的能源物质。 如果人体没有充足糖类供应,可能出现血糖降低,例如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很容易午餐前低血糖。如果长期摄入糖类不足,人体会动用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可能因此导致消瘦和饥饿性酮症。通常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糖的有氧氧化,脑细胞的功能对血糖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 糖本无罪,只是我们得学会如何“吃糖”。
会吃糖,先懂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成都郫都区一商家销售“无证”进口冷链食品被罚29万
- 下一篇:运动营养食品定义及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