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2020年全国海参产业情况及未来方向

   全国海参养殖面积超过500万亩,其中围堰和池塘养殖面积350万亩,底播增殖面积150万亩,2020年全国海参(刺参)总产量不超过15万吨,15亿只,仅够全国人民人均1只,至少有10亿人没吃过海参,年消费81只以上的人群不超过500万人。

 

  一、自2018年高温减产以来,产量没有得到恢复。

 

  1、心有余悸,苗种投入少。瓦房店是辽宁海参养殖规模最大的区域,公开数据45万亩养殖海域,年产量1.2万吨,亩产不足30公斤,说明成品海参养殖苗种投入少。锦州和河北苗种投入较大的区域亩产可以达到100公斤以上。

 

  2、资金缺乏,养殖规模少。2018年大规模受灾,使很多养殖户资金严重短缺,很多海参圈处于闲置状态。

 

  3、担心风险,快进快出多。山东、辽宁成品参养殖少,商品苗当年投入当年销售,养殖规模很大,成品苗产量每年达到5000万斤,主要销往福建霞浦等地。

 

  二、今年秋季海参产量大幅度减少

 

  1、气候异常。今年秋冬季池塘、围堰养殖海域水温从20℃降到10℃左右只用了1个月,海参普遍出礁晚,采捕时间短,尤其是5头/斤以内的大规格海参数量稀少。长海县等深海海参11月下旬才开始出礁采捕,期间由于风浪和水底浑浊等因素影响,实际采捕时间仅15天左右,而且跟往年相比1-4头/斤的成品规格比例不足50%。

 

  2、规格问题。往年由于相当数量的加工户收购6-10头/斤的小规格海参添加盐、糖、麦芽糊精的物质,低价销售。今年3.15晚会曝光后,这些产品大量积压,很多加工户不敢继续加工小规格添加产品,因此造成今年小规格难卖,大规格稀缺。

 

  三、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

 

  今年秋冬季海参苗和成品海参价格上涨20%左右,并开始传导到终端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产量低,尤其是市场需要的大规格产量大幅度减少。除了以上分析的气候和水温因素外,较大面积成品海参养殖海域被网箱苗和手捡苗占用也是重要原因。

 

  2、持续不断的疫情使消费者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海参增强免疫力功能得到广泛认可,终端需求旺盛。海参的功能从2003年非典开始逐步得到认可,今年疫情要比非典更加严重,因此海参、燕窝、花胶等滋补品需求更加旺盛,近期央视也频繁报道海参等滋补品价格需求旺盛、价格上涨的消息。

 

  3、央视315晚会曝光后政府监管力度加强,海参品质整体提升。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组织调查组赴山东、辽宁、福建等海参主要产区督查养殖、加工质量问题,处理了个别违规使用渔药的养殖场,关闭了一批不合格加工点,抽取了2000多份样品,没有一份检出敌敌畏。违规添加糖分、麦芽糊精等问题得到遏制,市场上海参质量显著提升。今年秋冬季的涨价实际上是整体品质提升后的价值回归。

 

  4、朱蓓薇院士团队今年10月发布了海参硫酸化多糖对新冠病毒活性有抑制作用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海参作为功能性滋补品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海参的市场消费。

 

  5、速发干海参、蒸食海参等新的产品加工形态,不仅方便食用,而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海参的营养,促进了海参的销售。

 

  6、自媒体的发展,使销售海参更加方便,更多的非专业人员加入海参销售队伍,进入10月份以来,朋友圈到处都是卖海参的。

 

  四、海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海参产业从2003年非典开始进入快速发展,十多年来不断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和执行问题。现行海参标准很多,但是大多数标准只有专业人士掌握,一般消费者不了解。很多标准跟不上产业发展,比如速发干海参已经在市场销售了8年,至今没有标准。蒸食海参也销售了5-6年,没有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即食海参没有国家强制标准,只有行业标准,而且还是停留在水袋海参阶段,没有规定水分指标,规定的固形物含量对现在的无水包装毫无意义。标准的滞后和问题,以及监管手段的缺失导致执行困难和执行不到位。

 

  2、熟人经济。由于海参产地、养殖方式、加工工艺、加工形态的多样性,导致消费者难以全面系统掌握海参知识。加之市场销售环节对海参宣传的混乱状态,使消费者无所适从。只能托熟人、找关系、靠信任买海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海参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