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森生物:关于植物肉在中国发展的一些思考(3)
时间:2020-10-20 17: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这是不少投资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我能给出的回答是,实际在技术方面的差别并不大,比如国外多用豌豆蛋白,国内多用大豆拉丝蛋白。但是这两种蛋白的全球供应大部分来自国内厂家。国外所使用的发酵血红蛋白,国内也能生产出来,只不过法规不允许添加。 国外知名植物肉企业在国内建厂是对自己资本实力以及国内市场的看好,以及初期出口到美国的需求考虑,并不是绝对的技术自信。真正困难的是结合国内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喜好,实现产品的创新研发与营销。 虽然国内植物肉研发起步较晚,但是借助行业风口,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和技术攻关,市面上不断有优质国内自主研发植物肉产品涌现,也反映出我国植物肉技术的突破。
例如源森生物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款植物肉代餐棒,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蛋白重组技术,结合独家的纯天然风味调制配方,科学的营养设计,打造出一款优秀的植物肉代餐产品,实现了品类升级。 3.国内植物肉的现状是谁有能力解决产品问题,谁才有机会实现长期价值 任何一个行业,只有产品足够成熟,产品力的基本问题解决了,才足以支撑市场去分化细分领域,分化产业链,分化销售和生产。在产品力不成熟的情况下,靠概念去教育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情况下,往往在供应链端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踏踏实实突破其中的几个实用性技术“瓶颈”,往往会带来颠覆性的结果。在顶尖研发团队和消费者的不断测试的闭环过程中,在国内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还有2-3年的时间窗口期。 五、国内植物肉技术绝对有全球领先的潜力,现在正是投入的最佳时机 植物肉技术在产品上的体现是好吃和低价,这些都是容易被消费者感知的。而中国人在满足中国胃的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积累。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从工程学和生物科学两个维度去实现。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着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从目前植物肉的发展趋势上看,主要分为三代技术应用。 1.第一代技术(食材+工程学应用):从第一代豆类蛋白到其他植物资源的复合应用 国内有着更加丰富的植物基资源。我们每个人的味蕾中都留下过像肉的植物的记忆,比如茄子,香菇,魔芋,竹笋等等,这些植物虽然比起豆类蛋白的含量低,但是从纤维结构上来说,更适合做肉。从工程学上讲,应用现在先进的工程技术把国内丰富的植物原料加以拆丝,交联,融合等质构化处理及风味优化,将成为提升植物肉口感的最优路径。 2.第二代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替代植物蛋白的发展 替代蛋白(包括真菌蛋白,海藻蛋白等),使用菌类发酵蛋白制成的植物肉产品,相较于大豆蛋白植物肉,优势明显。其具有口感更丰富,无豆腥味,汁水感强,且营养丰富,产量更大等特点。在国外QUORN,Emergy等公司已经采用发酵技术,使用真菌蛋白做出了品质更好的新一代植物肉,Impossible foods 也在尝试用此来源的蛋白进行复配推出下一代产品。我们必须得看到发酵工业在国内的优势更明显,无论从研发到生产的配套,都有着深厚的积累。
现在问题在于,国内植物肉处于发展早期,要想实现菌蛋白植物肉从观望国外市场到在国内实现产品自研自销,需要在菌类发酵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成本,聘请微生物技术专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产线等,所以谁提前在这些领域布局,谁的先发优势就更强。 3.第三代技术(工程学+生物科学+信息化大数据):细胞培养肉和3D打印值得期待 当细胞培养肉技术在2018年亮相国际时的确带来了足够的震撼,我国的科学家也丝毫不落后,在2019年推出了国内首款细胞培养肉。从长远发展来看细胞培养肉昂贵的生产成本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生物技术和工程学的进步,细胞培养的成本也会有适当降低,到那个时候企业和3D打印结合做布局。同时,结合新时代的信息大数据化所带来的交互体验,为消费者和不同市场打造DIY的植物肉专项产品,应该会带来新的产品体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4.第四代技术展望:植物原料+植物组织蛋白产品+发酵类菌类代替蛋白+细胞培养肉联用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