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为小罐茶交的20亿“智商税”,杜国楹拿去干了啥?
时间:2019-04-08 07:3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作为近几年的现象级品牌,小罐茶进入茶行业后,一改茶行业老气横秋的现状,开始变得有生气和活力。小罐茶风靡市场的背后,拥趸者盛赞其品质优异、设计迷人的现代派创新者形象,质疑者却视其不菲的价格为征收智商税。到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必欲品”,还是徒有其表玩票的快闪品?在狗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小罐茶到底是不是“大师作”的问题,又引发了一波舆论的热烈讨论。 子弹从大师射到小罐茶,盘了一圈企业之后又把创始人杜国楹打成了筛子,奇怪的是,在这波吃瓜群众和自媒体狂嗨的热潮中,小罐茶和杜国楹倒是一直镇定,简单发了声明之后,又继续建工厂、搞研发去了,完全不理会外界了。 从营销至上到产品第一 在混沌大学的一次公开课上,杜国楹曾表述到:好营销是为好产品服务的,不好好做产品,一切都是胡扯!回顾杜国楹的个人创业史,对于早年接连创造多个风靡一时的网红产品,外界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简单营销,甚至有好事者调侃他收了二十年的“智商税”。 在早期物质匮乏年代,背背佳,好记星只是准确解决了用户潜在而又旺盛的实际需求就可以大获成功。但这些产品就像同一时代的飞鸽自行车,上海手表,登云皮鞋一样,红极一时后就蓦然落幕。不是不想,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能量还未足够强大。 说句最实在话,做出一个能赚钱的产品,谁不想让它赚出个百年品牌?如果说老师出身的杜国楹做出背背佳和好记星是顺理成章,后来出现的E人E本和8848则是老杜做给自己,又顺便卖给像他一样的人的产品。
“如果这是交纳智商税,我恐怕是第一个纳税人。”这个一言不合就给自己造款产品的创业者,因为极度爱读书并习惯于大量做读书笔记,每月都会用掉几本A4大小的笔记本,可手写、方便检索的电子记录本就是E本的最初的设计出发点。8848则是在iPhone成为街机后,不想撞机的产物,但受制于竞争者(苹果)强大光环和自身先天优势不足,在消费电子行业多年的打拼并未真正实现杜国楹打造极致产品的理想,E人E本和8848最终只能深耕于所处的细分市场以求发展。
人们看到的只是他表面上“快准狠”的个人创业经历,看不到的却是他另一个身份——极致的产品者。
以小罐茶来说,行业对于小罐茶的关注来源于其“海陆空”式的广告宣传,而实际上杜国楹对于小罐茶的运作始于2012年,于2015年10月份才首次登陆市场测试,足足筹备了近四年的时间。一个创业项目为何需要筹备如此之久,对于教师出身,只是爱喝茶的杜国楹而言,四年的时间也许才够他思考出如何讲好一堂关于“中国茶”的课。
在这四年的时间,杜国楹带领小罐茶团队几乎走遍了国内茶源地,从茶农、茶商、茶企到茶行业专家进行了逐一拜访,据悉仅前期资金投入就达到了七千万元。最终为市场与消费者呈现了一款以“罐”为载体、以“大师”为标准、集合“八大”名茶的小罐茶。可以说,小罐茶从原料、采摘到加工、包装,都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与标准打造,无论是小罐的外包装、4g的标准、统一的零售价,引发了行业的强烈讨论,这其中虽有“茶人相轻”的恶言相对,但不可否认小罐茶这款产品的创新与探索价值。
尤其“小罐茶,大师作”,这个清晰的定位和背后对于稳定的高品质产品的追求,更是解决了消费者不知如何判断好茶的痛点,让小罐茶迅速抢占了市场与消费心智。而这也引发了业内对于“大师“的关注,很多人将大师看为是小罐茶的营销噱头,其实大师不仅是小罐茶的半个代言人,更是小罐茶的首席产品经理与事业合伙人。外界看到的是小罐茶用大师来背书,却没看到小罐茶大师的高频曝光实际也是对中国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资源整合的洞察。
大师并非小罐茶专属,却第一次通过小罐茶走向公众视野,这何尝不是产品另一层面的大洞察与行业的幸事呢?
颠覆者亦是整合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