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2)
时间:2020-07-01 16: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目标指标:农田水体N、P营养元素循环利用,农田退水N、P流失率不超过10%,稳步提升灌溉水利用率;稻田综合种养、旱地生态种植等绿色产业模式大面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作物秸秆、尾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农田生态廊道覆盖率100%,林网覆盖率达到4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达到25g/kg以上、旱地达到20g/kg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农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农田环境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将绿色农田示范点打造成城里人的“寻梦园”,农民群众的“聚宝田”。
二、系统谋划,明确主要任务
探索运用中医整体观与系统观,以边界清晰的农业区域为单元,统筹推进工程建设、技术措施和长效机制三结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基础上,主要示范三项建设工程、四项配套技术、三项支撑措施,简称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示范“343”工程。
(一)三项建设工程
1.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农田生态循环水网。系统分析区域农田水系分布、农业生产用水排灌需求、周边村庄排水现状和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生态堰塘、桥涵、涵闸泵站、灌溉水预处理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站等生态工程措施,构建区域农田生态循环水网;周边自然村湾、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净化后可一并纳入农田生态循环水网,实现区域内农业农村水体循环利用,保障区域农区排灌水质量和利用效率。
(2)农田生态廊道。针对农田沟路渠建设和农田景观同质化、均质化等问题,选配适宜的乡土植物,或利用生态袋、生态砖等环保型材料,建设机耕路、生态路、生态田埂和植物篱带,形成农田生态隔离带。
(3)农田生态景观。利用农田、农用地和镶嵌其间的自然、半自然用地,适度建设廊桥、栈道、藤架等人工设施,构成具有观赏特征的农田景观,彰显农田生产、生态、休闲等多功能目标价值。
(4)土地整理。为满足农田耕作需求,适用农机操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对区域农田进行田块修筑、土地整理、培肥改良和地力保持措施。
2.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
(1)传粉昆虫栖息地。利用农田空闲边角地带,选配乡土植物,因地制宜建设蜜源植物带、蜜源类昆虫栖息地,恢复并保护授粉昆虫生态环境;
(2)天敌保育区。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及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关注水域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合理建设天敌越冬、繁育、观测等保育区,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和修复功能;
(3)田间生态林岛。因势利导、依山就水,利用农田区域内自然水系与林地,保留并优化建设田间生态(林)岛,为农田生物保留栖息地,提升农田保水涵养、休闲休憩和生态旅游服务能力。
3.农田质量监控监测工程
(1)耕地质量定位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固定采样标志碑,长期跟踪评估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区耕地地力变化情况,为科学规划绿色农田质量提升技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2)物联网监控监测。在项目区设置物联网监控系统,全程监控农业生产全过程,为追溯绿色农田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清洁生产、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3)农田排灌水在线监测。在项目示范区域农田水系和排灌水入水口和排水口,建设水质野外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区域农田环境要素,以及排灌水流量、COD、BOD、总氮、总磷、农药等指标。区域农区水系可监测、可循环、排灌可控,从源头遏制污染,保障农区排灌水质量安全,提升有效灌溉系数。同时,布设一定数量的地下水观测井,与地表水进行同步监测。
(二)四项技术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