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1生鲜超市首店周岁生日,展示 “产品化零售”的深度思考
时间:2020-06-09 15: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无论是行业内已经名声在外的高手杜勇,还是各版块资历颇丰的负责人。团队呈现出的气质与T11店面、App惊人一致: 有度、内敛、舒适、苦炼内功——不靠夺人眼球的营销轰炸、不靠海量SKU的过度覆盖、不借流量和热点,让好产品自己说话。 通过专业勤奋的产品鉴别,深入细致的顾客需求洞见,供应链和技术升级实现优质产品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匹配。
产品化零售,面向消费者的,是一种长期、持续的舒适。 初次拜访的消费者,第一感官是明亮、整齐、干净、略显特别的西餐厅和酒吧。复购用户则基于高品质生鲜产品、满足探索欲的丰富SKU、专业亲切的销售员持续消费。高频用户已经把T11购物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闲暇时逛店、就餐、喝上一杯; 急需食材网上下单,送货上门; T11有一类与众不同的高粘性消费者,通过店员帮忙挑选食材——与店员的高粘性也成了产品体验的一部分。 产品化零售,背朝消费者的,是将产品体验、空间体验、品牌体验、数字化体验不断推向极致的决心和耐心。 T11新年发展计划,除三家标准超市外,同时落地T便利(便利店业态)、美妆专门店、独立餐厅等业态。 传统商超拓展注重“成功经验复制”,T11拓展则注重“辐射范围内消费者需求空白”。在选址调研中,重点关注消费者需求痛点,将业态进行模块化组合,切入新市场。 模块化拓店,对企业提出了更高挑战,不同于生鲜超市行业的挑战。 便利店、美妆店、餐厅独立成军,没有业态间引流、缺乏旗舰店的显著标识,初创期T11的打法需要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物流能力、数据能力。 虽然首店最为行业乐道的是设计格调、业态搭配、选品能力,T11团队还是更在乎对“行业标准化”的探索与追求。 1 零售渠道,正在全面走向“产品化”,无论是以专业、贴心形象出镜的网络主播,还是打造社群、风格有趣的KOL,或是专注新、奇、特的网红店铺。 “产品化零售”,是提升消费者信任感、增加粘性与复购的必然路径。 T11作为主打“生活品质”的线下生鲜新业态,一年来也是以“产品思维”不断自我突破。 以终为始,中国消费者需要优质的产品、舒适的消费感受、便捷的数字化物流体验、合理的价格。 无论哪一项工作,都是零售人的巨大挑战,而全面打造这样的产品,更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2 让消费者遇见优质产品。 从应时应季的主题产品布置,到基于温度、颜色、口味渐进的产品排列,再到细致入微的场内指示。精细化日常运营潜移默化地与消费者品牌认知产生联系,这与消费者产生了一种内心深处的互动。 “即将到来的节日我们要怎样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 “即将到来的节日T11有怎样的新品和限定?” T11过去一年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最优质的产品、品牌;销售端每一个员工亲身品尝、体会产品特性,力求将最好的品质传递给顾客。生鲜是典型非标产品,消费者粘性来自对选品质量的信任,对销售者专业能力的信任,对T11品牌的信任。 对经营本质的思考,让T11敢于做减法、敢于做精品,为消费者寻找优质食材。
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带来了线下零售选品的两个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于,中国消费者对“基本款”产品已经形成了粘性与习惯,比如父母对具体奶粉品牌的粘性、比如年轻女性对固定品牌化妆品的习惯、比如中年人对酒类品牌的偏好。对顾客养成消费习惯的品牌,选品团队必须有极强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尽可能满足覆盖人口的基本消费需求。 除了高效便捷的大数据和各类分析工具,T11选品一直注重日常对消费者的直接观察、对区域内的持续调研。快速对SKU品类微调、对码放位置微调、对营销展示微调,尽最大努力满足顾客目标明确的采购需求。 另外一个挑战则来自于今天消费者对个人偏好的不断探索,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选品的眼光高出消费者至少一个身位,引进的新品领先消费者半个身位。 肉类海鲜新品种、酒类新品类、药妆新品牌,T11目标消费者正在跨过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阶段,迈进个性化需求阶段。 与其说“推荐”给消费者来自全世界的新品好货,T11的选品策略不如说是让消费者在逛店期间“遇见”好货。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