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部分地区春节期间农村市场的调查(3)
时间:2019-04-07 21: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假冒伪劣尚未根治。春节前,中消协发布的《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农村集贸市场涉嫌假冒产品和“三无”产品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实地调查体验发现,155个农村集贸市场样本中有87个市场存在疑似假冒产品,涉嫌违规发生率为56.13%。此外,消费者反映的虚假宣传、过期产品、“三无”产品等占比均超过三成。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商品服务监督部主任皮小林看来,农村地区假冒伪劣根治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农村市场供应链条比较长,一些地方上游供货管理流程较为混乱,货品的来源管理确实存在不到位、不明确的地方。其次,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多,但市场本身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监管力量也比较薄弱,这容易让假货钻空子。再次,农村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目前还比较欠缺,投诉渠道也不够多,往往陷入“不知其假、买了吃哑巴亏”的困境。
调查中,许多消费者认为,要针对农村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管理制度,确保农村消费安全。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市场制度建设,开展制度上墙、措施落地行动。特别关注涉及食品安全、质量保障、价格计量、卫生消防、经营秩序以及现场投诉等相关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力打击市场乱象,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大力开展农村消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商家坚守质量安全底线,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大力推广示范点建设,带动整个农村消费市场向好向优。
“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例,市场管理方和经营者是市场消费维权第一责任人,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质量安全放到生产经营的优先位置,强化安全巡查、质量跟踪、价格公示和秩序管理,优化市场内不同种类商品的分区布点,杜绝假冒伪劣和‘三无’产品,消除安全隐患。”皮小林说。
王蕴认为,要根据农村消费特点和消费升级需要,探索建立以商品供给、经营环境和消费维权等为重点的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体系,发现和培育一批消费者满意的示范市场,总结和交流市场建设与管理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去年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链接)
2018年,我国城乡市场结构继续优化,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大、空间大。
乡村市场零售占比稳步提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和网络销售渠道逐渐向农村地区下沉,农村地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继续快于城镇,乡村市场占比稳步提高,消费市场城乡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1%,增速高出城镇市场1.3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城镇居民等因素带动下,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名义增长10.7%,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3.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大,增长空间大。以农村汽车市场为例,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汽车的保有量较低,一些农村居民出行还是依靠安全标准低的三轮汽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农村居民报废三轮汽车、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或者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给予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村汽车消费的升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四川榕右乡开展食药安全全覆盖专项检查
- 下一篇:科技让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