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 精准施策 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3)
时间:2020-06-02 1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种畜禽养殖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过千亿,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些贫困地区,特种畜禽养殖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将特种畜禽列入《目录》,有效地解决了交叉管理等问题,其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等工作有章可循,养殖者的利益也将更有保障。
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人民群众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目录》根据是否可以食用,对畜禽进行了区分。水貂、银狐、北极狐等毛皮动物,以产品利用为主,胴体肉不用于食用。
根据家养畜禽与野生动物界定的基本原则和畜禽的定义,某些在民间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动物未列入《目录》。例如,黑天鹅、鸿雁等禽类人工驯养时间短,种源需要从野外采集;果子狸、竹鼠等携带的病原体背景不清,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较大;蛇、蛙及昆虫等不属于《畜牧法》管理的家养畜禽(哺乳类和鸟类)范围,不宜列入畜禽目录。总之,通过科学界定,有效防止了通过将野生动物列入《目录》,进而规避《决定》禁止滥食野生动物的要求。
《目录》中所列畜禽名称为动物分类学中的“种”,而不是具体的品种,这种表达方式兼顾了科学性、专业性与实践性。在生产实践中,畜禽“种”的类型是相对固定的,而畜禽品种随着驯化、生产、育种创新不断增加。《目录》在每个物种后相应细分了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及配套系、引入品种及配套系三个类别,其具体的品种名称分别收录于《品种名录》中,均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审定或认定。
地方品种是指在特定地域、自然经济条件和居民文化背景下,经历长期非计划育种所形成的家养畜禽品种。培育品种是指通过人工选育,主要遗传性状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畜禽群体。引入品种是指从国外引进的家养畜禽品种。配套系是指利用不同畜禽品种或种群之间的杂种优势,用于生产商品群体的品种或种群的特定组合。这三类品种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随着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的深入,新的地方品种还会被陆续发现;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新的培育品种将不断育成,有时还会从国外引进一些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审定后,以《品种名录》的形式更新、公布。
属于昆虫纲的蜂、蚕没有列入《目录》,但是按照《畜牧法》,蜂、蚕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生产经营,适用《畜牧法》的有关规定,仍由农业农村部门管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将依据《畜牧法》,公布蜂、蚕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全国畜牧总站将以《目录》发布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的技术力量,为《目录》贯彻做好技术支撑。
一是组织开展宣传解读。开展系列宣传,组织权威解读,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广泛共识,科学区分可养可用可食畜禽、可养可用不可食家畜等,增强公众生态保护和公共安全意识,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做好畜禽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等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提升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
三是加快自主新品种培育。组织实施新一期的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聚焦市场需求和畜禽种业发展瓶颈,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尽快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良种,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