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乡延津起“金浪”(3)
时间:2020-05-25 16:5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多年来,延津县通过引进优质小麦和繁种,小麦品种不断更新迭代,保证了延津强筋小麦始终保持最佳的性状。在延津县黄淮海冬麦示范农场和高标准小麦品种展示田里,种植着1500亩优质小麦,这里引进了50个以上强筋小麦品种,省农科院和新乡市农科院的育种专家负责筛选并择优推广。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仅要引进优良品种,还要立足自身加强育种研发。通过与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合作,延津县黄淮海冬麦示范农场这些年涌现出了“新麦9号”“新麦18号”“新麦26号”“郑麦366”等一批“标杆性”优质小麦品种。 “延津养育了我,也成就了我,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小麦育种继续发挥余热,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今年65岁的育种专家赵宗武,一生都在从事小麦繁种、育种工作,是“新麦26号”的培育者。他的老同事、老搭档冯春成这样评价“新麦26号”——它是业内优质小麦的一个标杆,至今仍然是最优质的小麦品种之一。 2015年,赵宗武便已经从新乡市农科院退休,但他一直没有离开延津示范农场这片土地,而是继续住在麦田旁的小平房里,每天围着田里的几十种“宝贝”小麦查看长势、记录指标,他和省农科院、新乡市农科院的团队一道,已经培育出十三四种优质小麦。“政府推广优质小麦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也要提供好农业技术服务啊!” 风来帆速,水到渠成。优质小麦品种很快得到了农民的追捧,延津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对“新麦”系列种子在试种结束、刚刚推广时的“火爆”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距离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开镰收割还有十多天时,农民便纷至沓来,每天守在麦田外打探收割的消息;直到种子收割当天,农民们在农场外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购买种子,所有优质种子还未落地,便在一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除了繁种育种,延津县还将藏粮于技战略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通过科技手段,多维度做好品质把控。延津县通过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牵头成立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了“河南省面粉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省小麦预拌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起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制定了《小麦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并升级为省地方标准,率先成为全国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为支持优质强筋小麦基地的发展,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有专家服务团,乡有区域服务站,村有推广员,构建了融合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春学介绍。
接二连三 产业融合——铸起小麦致富“金链条” 把小麦种好不难,难的是如何点麦成“金”,把每一粒小麦“吃干榨净”,让每一粒小麦价值最大化。 如何打好“延津小麦”这张“王牌”,让小麦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农的产业? 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李泽宙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引擎的带动,如果离开项目和产业,一切都是空谈。 李泽宙介绍,“要抓住延津小麦这个核心竞争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优化小麦品种结构,延伸小麦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好‘粮头食尾’产业深加工,让农民充分享受利益联结机制带来的增收红利。” 延津县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理念,围绕优质小麦生产,一产带动二产,二产连接三产,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依托食品产业园,形成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为主的面粉精加工生产线,以及以“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为主的融合产业链。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延津通过培育产业龙头和资源招商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吸引豫粮集团、克明面业、云鹤食品、麦丰食品、山东鲁花等多家面制食品龙头企业入驻,以及十多家酿酒企业进园落户,有效推进了小麦产业集群化发展。延津食品产业园也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通透宽敞的厂房,功能明确的分区,窗明几净的车间,有序运转的生产线——和面、塑形、挂晾,上千名工人在克明面业的厂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每天,载满一箱箱挂面、方便面、乌冬面的卡车,从这里出发,向全国各地配送。而这只是延津食品产业园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