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每道防线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2)
时间:2020-05-25 08:5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此外,沈进进他们也在各级各类医院,对腹痛、腹泻病例进行抽样检测,对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的潜在风险进行预警。
吴林海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国家、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四层架构组成的立体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风险监测品种涉及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百姓日常消费的30多大类食品。全国约有9780家二级以上医院被确定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覆盖了所有省、地市和98%的县级行政区域,同时建立了国家风险监测、食物消费量、毒物、食源性疾病等数据库。
食品安全标准是判定风险和监管执法的重要依据。据吴林海课题组统计,截至2019年8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达到1263项,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初步构建起符合现实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加大治理力度 对违法行为 严惩重处
为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2013年初,中央启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基本实现了由‘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向相对集中监管模式的转变,由原来的‘九龙治水’转为由市场监管局集中监管,监管力量特别是基层监管力量从无到有并得到增强。”吴林海举例说,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探索统一设置机构的做法,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统一权威的食药安全监管机构体系;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管委会推出“16+X”集成化监管执法,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机构,填补了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真空”地带。
区域间的联防联治也织就了食品安全监管网。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初步形成“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的一体化协作机制。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目前,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过低的状况已逐步改变,严惩重处正成为基本理念。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完成24.9万批次国家监督抽检任务,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693吨。全国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9.97万件,捣毁违法生产窝点360个,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129万件。
新技术手段 筑牢百姓餐桌安全防线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虽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这些难题正被新技术手段一点点攻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食品监管领域的智慧升级,为老百姓的餐桌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构建了智慧的市场大脑——智慧监管云中心,该中心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建成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绩效可评、公众可查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在云中心的基础数据建设中,汇集了市场主体信息、动态监管信息、检验检测结果、风险预警监控等关键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热点,评估风险。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深入推进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和食品生产经营电子追溯系统建设,7000余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被纳入电子追溯管理,食品生产经营电子追溯系统覆盖4000余家企业、30大类食品。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建成了食品中非食用物质、兽药残留高通量智能筛查平台,实现对多残留物质、多目标化合物的靶向筛查,一次前处理可满足900余种农药化学品的高通量智能定性筛查和480余种农药化学品的精确定量检测。同时建立了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高通量筛查库,有效监控近300个目标化合物。
|
- 上一篇:如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 下一篇:中国知名海参企业“好当家”热血助力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