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河北小麦的进化之路(3)

  “这些新品种主要解决的,是抗病、抗倒伏、早熟、高产等问题,全省小麦的亩产也由20世纪50年代末的60公斤,逐步提高到300公斤以上。”李辉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针对增产和提高加工品质等需求,河北小麦完成了第六次品种更新。其中,由河北农科院原农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冀麦30号,品种产量达到550公斤/亩,在黄淮麦区和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超一亿亩。全省小麦平均亩产也由300公斤提高到380公斤。 

 

  “到本世纪初,在河北小麦种植条件较好的太行山、燕山山前平原地区,小麦亩产1000斤已经比较普遍。加之上世纪70年代以后,河北大部分平原区已经实行冬小麦和玉米轮作,在21世纪初的山前平原地区,吨粮田的目标(即周年亩总产超过1000公斤)已经实现。”李辉说。 

 

  新的方向 从节水抗旱到优质专用 

 

  2020年4月17日,谷雨前夕。 

 

  衡水市深州前营村节水小麦示范区,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长势喜人。麦田里,村民曹建斌正忙着给进入拔节期的小麦浇水。 

 

  “去年我家种的衡9966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每亩用水60立方米左右,亩产也有1000多斤。今年还只是浇一水,希望有个好收成。”曹建斌告诉记者。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世代相传的民谚,曾被农民们一直遵循。而衡9966节水麦,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只需要浇一水的节水小麦新品种。 

 

  “过去的很多小麦品种不耐旱,整个生育期得浇三四遍水。”李辉介绍,“像衡9966这种只浇一水的小麦,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只浇一水,平均亩产1000多斤、最高亩产一千三四百斤。这个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成绩,如今在河北种植节水小麦的区域,已经十分常见。 

 

  是什么带给小麦如此神奇的变化?人们又为什么非得在小麦节水灌溉上下这么大力气? 

 

  这还要从小麦巨大的需水量说起。 

 

  深厚肥沃的平原,赐予了河北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河北小麦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350万吨以上。 

 

  然而,广大的小麦种植面积,也带来了巨大的用水压力。据统计,近年来,河北全年的总用水量约200亿立方米。其中,“用水大户”农业就占了总用水量的60%以上,在农业中,小麦灌溉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50%。 

 

  数据显示,河北人均水资源量为30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缺乏,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因此,小麦节水,是河北地下水压采工作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21世纪以前,我们小麦育种的方向是单纯追求高产的话,进入21世纪以后的育种方向就是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寻找最‘耐渴’的种子。”李辉表示。 

 

  “你看,相比一般小麦,节水小麦根系比较发达,对土壤水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同时,它叶片失水慢,保水能力强,水分利用率高,因此可以少浇水。”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张节水小麦和普通小麦对比照片,李辉说。 

 

  21世纪以来,河北省农科院共培育出衡麦系列节水小麦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累计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节水30亿立方米。其中,衡观35在冀、鲁、豫、皖、苏、陕、晋、津、鄂等九省(市)推广应用,2018年新审定的两个节水品种衡9966和衡H1401,也开始逐步推广。 

 

  此外,以石家庄市农科院、沧州市农科院等单位为代表的小麦科研团队,也大力开展抗旱节水小麦品种选育、试验、审定与推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今,河北节水小麦种植面积已超过2700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80%。 

 

  除节水抗旱之外,小麦育种的另一个新方向,是优质专用麦。 

 

  “当吃饱不再成为问题之后,吃好自然成了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种植优质专用麦逐渐成为新趋势。”李辉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