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河北小麦的进化之路(2)

  专家认为,虽然这些考古遗址中,目前没有位于河北的遗址。但考虑到当时的河北南部地区也属于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加之河北正好处于小麦自西向东的传播路线上,同一时期的河北地区,也应开始了小麦种植。 

 

  产量飞跃 亩产几十斤到亩产千斤 

 

  “如今,在河北大平原的大部分区域,小麦亩产千斤已经司空见惯,部分地块亩产最高纪录甚至超过700公斤。如此高的产量,让小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位更加稳固。”李辉介绍。 

 

  然而,小麦产量如此之高,不过是近几十年甚至近十几年的事情。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小麦的亩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李辉告诉记者,早期小麦传入中国后能够逐步得到推广,并不是因为其产量有多高,而是因为其加工特性好。 

 

  “在小麦传入中国以前,我国先民在距今9000年到8000年的这段时间里,已经成功地种出了粟(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小麦虽然在4000年前传入中国,但当时人们只能像吃稻米一样食用小麦,称‘麦饭’,因其颗粒坚硬、口味较差、不便消化,产量比起粟和黍也无优势,因此种植并不广泛。”李辉介绍。 

 

  “战国晚期,我国出现石磨,至西汉时,石磨应用已较普遍。有了石磨后,麦由粒食变为‘面食’,小麦加工性能好、口感细腻的特点得到凸显。随着汉代以后石磨的推广,小麦的种植面积才日渐扩大。”李辉说。 

 

  中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虽然粟、麦、稻为中国主粮,但相对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 

 

  此后的数百年中,小麦一直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受品种以及种植水平的限制,其单位产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亩产100多斤甚至几十斤都属正常。 

 

  根据河北多地方志资料记载,民国时期,河北小麦亩产一般为一百多斤。例如,《平乡县志料》记载,河北平乡“小麦产旧漳河沿岸者最佳,产量每亩一百五六十斤,或一百七八十斤不等”。 

 

  “除科技水平、种植条件相对较差之外,当时小麦亩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种落后。在古代社会,人们没有育种的概念。直到20世纪初,育种概念才逐渐产生。当时,人们采用系统选育的土方法,即从现有品种的自然变异中,选出优良变异个体进行种植,经连续选优去劣,育成新品种。当时,河北农民种的都是自己选育的农家种,名字也很接地气,如红秃头、和尚头等。但这种育种方式,对产量增加的贡献率比较有限。”李辉说。 

 

  20世纪40年代,更为先进的杂交选育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麦开始了大规模杂交育种和种植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历代小麦育种人针对当时的需求和问题,培育了一系列优良小麦品种,在河北先后经历的6次较大规模的小麦品种更换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李辉表示。 

 

  河北小麦第一次品种更新,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为了解决传统农家种产量低、易感锈病等问题,河北农科院原农作物研究所培育了石家庄407、辛石麦等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抗寒、抗锈病、高产稳产等特点,品种产量可达100—150公斤/亩,全省小麦平均亩产也由36公斤提高到50公斤。 

 

  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河北先后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小麦品种更新。其间,河北农科院原农作物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培育的多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品种更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