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抗“小麦条锈病”品种(2)
时间:2020-05-05 16:5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由于迄今尚无任何一种方法能精准预测抗病基因的寿命,因此,作物持久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发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罗培高介绍,课题组提出并建立了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持久表达的育种方法,通俗的说就是培育带有持久抗性基因Yr41的小麦“接力”品种,避免持久抗性基因随着单一载体品种淘汰而消失。
通过“多样性遗传背景转育法”,项目组先后培育了携带Yr41基因的川农19、21、26、27、29、30、32,渝麦13、14等抗条锈病系列品种9个。如川农26、川农27就是川农19和川农21的“接力”品种,2010年后又培育出了更加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川农29、川农30、川农32。“这些品种都具有抗条、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等特性,其中,川农19实现了抗病增产的突破,川农27为四川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川农32为生产上面积迅速扩大的矮杆抗倒广适性品种。”罗培高说,从川农19推广至今,通过“接力”品种方式,Yr41基因已在小麦生产中表现了近20年的持久抗性,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基因在同一地点的持久抗性。
“我们培育的品种在西南地区创造了两个纪录。第一是2003年川农17在成都平原创造了平均亩产675公斤的高产纪录,现在都没有任何品种突破。第二是川农27创造了130多亩连片亩产522公斤的高产纪录。以前在四川没有两个连片田亩产都过千斤的,也没有同一个田块今年过千斤明年又过千斤的,但是我们实现了。”任正隆自豪地说。
目前,含有小麦持久抗性基因Yr41的材料或品种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华盛顿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也引进该基因的载体材料作为抗性亲本进行育种或相关研究。“国内其它单位根据应用Yr41基因已经衍生小麦新品种3个。”罗培高说,Yr41基因在黄淮、长江中下游作为亲本资源广泛利用,育成审定品种和参加区试品系共计67个,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和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推广 天府大地麦苗壮
当日,阳光明媚,站在四川农业大学邛崃小麦科研基地,放眼望去,整片试验田绿油油的,小麦随风摇曳,在阳光下闪出点点金光。
项目组成员谭飞泉告诉说,“虽然今年小麦条锈病比较偏重,但我们培育的川农系列品种完全抵抗住了,种植户大可放心。”
这一点在大邑、新津、邛崃、崇州的种植大户身上得到了印证。“我今年种了5000多亩小麦,全都是川农大研发的品种,现在长势很好,收成很可观。”大邑县种粮大户万富旭高兴地说道。他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小麦,加上流转土地、施肥、喷药、人工等,成本大概是800元左右,如果小麦品质好,一公斤能卖到2.4元,平均亩产能达到400公斤,加上每亩200元的补贴,一亩地能赚360元左右。
罗培高介绍,项目组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专家指导、农户参与”四位一体的推广模式,在邛崃、大邑、新津等地大面积推广携带Yr41基因的小麦品种,占四川小麦面积的2/5。现在,种植范围逐渐扩大,覆盖四川、重庆、山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市。“从2002年开始,育成品种在长江上游麦区广泛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6832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传承 科学家精神接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发布粮食出口禁令。公众开始担忧,粮食危机是否会殃及国内,我们是否需要“囤粮”?任正隆表示:“有我们这些农业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可放心,我们不可能没饭吃。因为中国农业科学家创造的农业生产力远远大于中国人民的需求,中国人民永远会丰衣足食。”
“当然这就需要有接力的农业科学家,就像我们培育的‘接力’品种一样,是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接过老一辈科研人员的‘接力棒’才取得的成果。”任正隆说,“小麦育种工作没有终点,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10年,而培育一个育种人需要20年,品种要更新,科学家也要更新换代,我们老一辈科学家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培养出一批新的科学家来接力。只要有接力的年轻人,并且接得好,国家就永远兴旺。”
后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