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抗“小麦条锈病”品种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国内小麦条锈病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目前9个省份的1300多万亩麦田已发生小麦条锈病害,为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年。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大生物灾害,常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麦田锈迹斑斑,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四川农业大学两代科学家给出了答案。

 

  “‘小麦条锈病持久抗性基因Yr41的发掘及利用’项目,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和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4月8日,由四川农业大学和山东省农科院共同完成的“小麦条锈病持久抗性基因Yr41的发掘及利用”科技成果评价会在邛崃举行,评审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表示,“该项目成果系统性、创新性强,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立项 解密世界难题

 

  什么是小麦条锈病?为什么它的破坏力如此强大?“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界的‘癌症’,只要发病,减产非常严重,轻则减产10%~30%,重则减产30%~50%,甚至颗粒无收。”项目牵头人、四川农业大学植物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原副校长任正隆教授说,我国是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的重灾区,其发病面积和成灾频率均居小麦病害之首,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曾发生4次大流行,共损失小麦126亿公斤,其中1950年损失就达60亿公斤,相当于1700万人一年的口粮。

 

  任正隆介绍,在四川省小麦栽培史上,曾因小麦品种繁6及其衍生系的持久抗条锈病特性,使条锈病在20世纪70~90年代初20多年里没有大发生,有效地保护了四川省小麦生产。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条锈病毒性生理小种变异,繁6所含的抗性基因群和引进的Yr9、Yr17相继地丧失了抗性,导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四川的小麦发病最重,损失最大。

 

  “四川小麦播种时间比北方要早,条锈病病菌孢子会随风飘扬,一旦四川的小麦发病,病菌孢子就随风飘到华北平原,导致全国的小麦发病。”任正隆说,“只有四川把小麦条锈病控制住了,全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才会降低。”

 

  “如何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目前仍是世界性难题。”任正隆介绍,防治方法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化学方法杀死小麦条锈病病菌,另一个就是种植携带有抗条锈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因打药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也大,不提倡使用。所以,培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和最环保的防治措施。“项目组成立的目的就是培育抗病品种,力争从源头上防控。”任正隆如是说。

 

  攻关 发现抗条锈病基因

 

  “育种,经常是种下希望,收获失望。”项目组成员张怀琼说,世界上单个基因的抗性持续期都较短,使抗病育种的压力非常巨大。以任正隆领衔的项目组第一代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广泛收集小麦育种材料,然后进行培育、鉴定。“1996年,我们发现其中一批材料中果然具有抗条锈病的能力,别提多高兴了,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谈到此,任正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有了这一发现,项目组通过杂交组合从中选出抗条锈病的优良品系R88,先后被四川省和国家审定为新品种川农19。“川农19品质和抗性都非常好,很快就在全省推广开来,增长幅度也不断提升,平均增幅达到了36%,在条锈病重灾区甚至达到70%~80%。一般的品种增幅达到5%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川农19在当时堪称奇迹。”任正隆说。

 

  “品种培育出来了我们又开始担忧,这个品种能抗病几年?怎样来解决持久抗性这一问题?”任正隆介绍,因为大部分的抗条锈病基因都是短性的,很难长期抗病。因此,发现适用于我国的抗条锈病育种的持久新抗源,不仅对我国小麦生产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能不能筛选出一个抗病性持久的基因呢?”2002年,在导师任正隆的指导下,罗培高在川农19中发掘出抗条锈病新基因,后被国际小麦新基因命名委员会命名为Yr41。“这是中国学者发现的第一个获得国际小麦新基因命名委员会认可的抗条锈病新基因,为小麦可持续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项目组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罗培高说。

 

  “该基因经过18年的连续抗性鉴定和育成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持了对条锈病多小种稳定高抗,为条锈病广谱持久抗性基因。”评价会上,评审专家组如此评价道。

 

  结果 研发出抗病新品种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