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餐馆:使用公筷公勺 已成为一种新风尚(2)
时间:2020-04-14 17: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除了大型餐饮企业,大量的中小餐馆也是需要关注的对象。记者同时也走访了上述区域内的中小型餐馆,这些餐馆大多只有一个或两个铺面,经营规模有限,但因为数量众多,同样服务了大量市民。记者发现,相对于大型餐馆的积极参与,公筷公勺、分餐制的倡议在这类餐馆中的存在感要低不少。超过50家的中小餐馆,明确表示提供公筷公勺不到20家,其中配有文字提示的只有11家。
一家位于张家巷主营干锅的店家就表示,公筷公勺如果顾客要求,肯定是会提供的,但是自己的店面小,大型聚餐很少,两三人的时候居多,全面提供公筷公勺“只能尽力而为”,否则“感觉是在挑选顾客。”在桐梓林片区的一家著名烧烤店内,正在和朋友就餐的市民赵云东也表示,自己认可公筷公勺的倡议,但是自己今天的聚会就三个人,总觉得用上公筷怪怪的。赵云东的两位朋友也点头同意他的看法。
对于这样的现象,袁小然表示理解。“其实分餐制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袁小然说,在我国不少的古画中,比如唐代的画中就描绘有分餐的场景。“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合传统的新风尚。而这种新风尚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袁小然说,很久以前大家就餐时会光着膀子,划拳时声音很大、扰民,但在多年持续的文明倡导下,如今这类现象已经很少了,“这里面就有一个过程”。所以袁小然对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倡议的未来非常看好,“以前推动公筷公勺,更多的是行业部门在倡导、在推动。而今年明显能看到可喜的变化,大量市民主动参与了进来。”她说,群众自发性的行为形成,可以算是这类新风尚培育的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是进一步培育这种分餐文化,让更多的人理解这是一种就餐习惯上的进步,主动参与进来。其次也要加强对成员单位的追踪,从行业的角度,推动相关企业以此为契机提档升级,在整个社会形成文明就餐的新风尚。”
声音——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所所长、主任医师许毅:
不仅仅是避免病从口入
分餐制的优点还有很多
“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所所长、主任医师许毅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聚餐、聚会的时候,分餐制、使用公筷和公勺,可以有效降低一些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不少疾病都可能因为共餐制而传播扩散。”许毅进而举例说,比如甲肝、戊肝、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传播,家庭中如果共用杯子、碗筷或者聚餐时不使用公筷,传染风险就较大。再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造成消化道溃疡、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胃癌,主要是经口传播。还有家长们普遍关心的手足口病,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
“中国人饮食不分餐、喜欢相互夹菜等习惯,食物在食用过程中有可能成为细菌、病毒‘传播池’。”许毅认为,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而言,分食分餐、使用公筷和公勺是文明用餐的行为,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传播和暴发,更好地保障用餐者的健康安全,主动使用公筷公勺更是体谅与尊重他人的一种体现,也是对老人、幼儿等易受感染群体的照顾。“除了避免病从口入,这样的文明行为优点还有很多。”许毅说,使用公筷公勺,没有吃完的菜肴比较卫生,可以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精神。分餐制可根据每人的不同需求搭配食物,便于营养的科学搭配。同时,分餐制可定量提供每餐食物,便于知道个人的能量摄入,从而起到控制饮食,预防肥胖的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公筷公勺、分餐进食?许毅给出了建议,“在外聚餐时,公筷公勺应与个人使用的餐具有所区分,如根据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进行识别。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熟制的菜品,应提供”生料专用公筷“。对尚未推行公筷制的餐馆,顾客可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或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