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酒:用70年匠心·酿一杯好酒
时间:2020-04-13 16:1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白酒,岁月赐予中国人的一份穿越时空的珍贵礼物。从古至今,白酒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喜庆时,人们以酒助兴;忧愁时,人们用酒解闷;上至国家邦交礼仪,下至民间百姓婚丧嫁娶,白酒都是国人生活中无可取代的一部分。 于普通人而言,白酒,既是桥梁,也是纽带,是粮食和水幻化的精灵,5000年来,它们以或浓烈、或醇厚、或绵甜的味道,调剂着大家原本平淡的生活。 而对于酿酒人而言,酒与时光一样,急不得也慢不得。从一粒粮食到一坛好酒,看似简单,却要经历数千个日夜的轮回和相守,点点滴滴,都是光阴的故事。 作为传统大曲酱香白酒的代表之一,匀酒的故事,要从每年的端午说起。
制曲·是种苦乐参半的修行 在业界,曲,被称为酒之“骨”,是酿造酒的“引子”和动力,没有曲药,发酵酒就失去了个性。 每年端午前后,是匀酒的制曲工人最繁忙的时节。他们把小麦作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然后再站到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这时候,正值夏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分泌大量的酶,从而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以便更好的在发酵过程中促进乙醇的产生。然而,这样的温度,对酒师们来说,却并不友好,闷热潮湿的桑拿环境里,人站着不动,都会有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四处爬满的“曲蚊”和长达数个小时持续不断的体力消耗,任谁一天下来,都会有种虚脱的感觉。 不过,他们却说,制曲是一项既辛苦又有趣的工作,他们有自己严谨的组织形式和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有人专门称量原料和水,有人专门拌料,有人专事搬运,把曲面装入木模,再由踏曲工踏实。还有人专门负责从木模中取出曲块,甚至对它进行“修整”,使其更加紧实平滑。即便摆曲堆放这样的工作,他们也异常严谨,哪怕只有几厘米的误差,也会推倒重摆。
对虔诚的酒师而言,酿酒是一门修行,而修行则意味着即便过苦行僧般的日子,也必须始终保有自己内心的操守与坚持。用一位在匀酒制曲车间干了二十几年的老师傅的话来说:这是个累活儿,没点定力还真干不了这么长时间,你得把这些曲块看成孩子,你得真像对待孩子一样去培养他们。 他说得没错,匀酒大曲的培养,确实需要带孩子一样的耐心和细致,在长达40天品温高达60摄氏度的培养期间,温度、湿度各环节都容不得任何差错,而发酵之后的曲块还要进入千曲仓再存放半年以上,才能投入生产使用。其中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选粮·需要精益求精的严苛 粮,是酒之“肉”。原粮的优劣,是决定白酒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产区、不同品种的原粮酿造出来的白酒质量是完全不同的。 就拿匀酒酿造必不可少的原粮----红缨子高粱来说,不同于北方的梗高粱,产自贵州的红缨子属于糯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达83.4%,单宁含量也在1.6%左右,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低,比其他产地的高粱酿出来的酱香白酒味道更纯正厚重,香气也更丰富。而它粒小皮厚,非常耐蒸煮、耐翻炒,比任何一种高粱都更适合匀酒酿造中的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工艺(俗称回沙工艺)。 匀酒的酿造师们对于高粱的挑选是异常苛刻的,用他们的话来说,“这就跟种地选种一个道理,种子不好,怎么可能指望它长出好的庄稼呢”。他们给匀酒酿造的原粮制定了近乎严苛的筛选标准:0杂质、0霉变、0污染、0虫蛀、0发芽只是基础,种植环境、储存条件、颗粒大小、饱满程度、色泽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赶上下沙之前如果足够幸运,你还能看到一帮偏执狂般的酿酒人坐在场地上以最“笨”的方式一捧一捧用肉眼检验粮食的场景。你要是调侃“这么挑剔,选粮还是选老婆啊?”他们会一本正经回答你“要想出好酒,眼睛里就得不容沙子”。
取水·是寻幽更是跋涉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