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供应链 败也供应链
时间:2020-03-17 15: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20年3月13日,由中国食材电商节与食材品牌观察共同主办的中国食材新战“疫”第六期《中国食材新抗“疫”专题直播》特别邀请到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虞毅峰先生,就疫情对食材供应链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供应链战略规划,网络规划,库存优化,仓储规划,运输规划等领域与大家共同探讨,共抗疫情!给各位老板解答疫情中遇到的难题,教您打造企业专属供应链。
本次邀请到的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虞毅峰先生表示,此次疫情对中国食材供应链产生的巨大冲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反观也暴露了行业内的诸多问题——供应链中断。 武汉封城以后,市民生活必需物资价格上升,供不应求;而种植户出现无人采购,大量农产品烂在田里,“供过于求”。一头有供应,一头有需求,但是由于流通端的中断,导致产销两端损失严重。
批发市场成焦点。中国的食材供应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批发市场,它是供端和销端的一个中转点,也是连接两个地方的关键点。 此次疫情在华南海鲜市场首先曝出来,导致整个社会对批发市场非常关注。总体来说,“批发市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脏乱差。这次疫情过后,对于批发市场的卫生要求可能会迅速提高,批发市场在供应链中的形态也有可能出现新的发展。
终端配送能力不足。这个短板被疫情放大:消费端响应抗疫需求,闭门不出,但对生产端来说,客户并没有消失,只是从餐馆B端流通渠道变成了家庭C端的个体化需求,流通端配送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行业效率低,过于分散。从田间到餐桌,如果按照过程来分的话,就是生产端,流通端以及最终的消费端。从生产端来说,其品类多,地域广,主体规模小且行业相对分散;从消费端来看,餐饮行业虽有连锁化的趋势,但仍有很多且分散的单个企业,他们因为生存压力大,会更加注重短期利益。 流通渠道层级多,流通过程广。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一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模式,这种渠道的流通层级多且每个层级都需要获利,从而增加了成本;每经过一个层级都需经历装卸过程,装卸次数过多会造成食材损伤,同时也会使食材流通时间变长。 对生鲜食品来说,到达消费端保质期就会更短,价值也会变小。据调研,中国的食材产品在没有加工之前,在流通端被浪费掉的竟达30%-40%,有些品类甚至达到40%-50%,导致最终成本高昂。
产销不协同,价格周期性波动。过去那些“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波动异常的情况,其本质就是需求方、生产方产销没有协同所致。生产方产能的增加,而需求方没有过多的消化就会导致市场很容易被操控。 由于地域及饮食的差异性,生产端或者种植端品类多且分布广,没有系统的数据信息去支撑,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分析与判断,今年什么品类价格好就种什么,产能的突然增加,需求是稳定的,矛盾马上就激发出来了,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剧烈下降。第二周期一来,大家认为这个已经不值得投产了,但是市场需求还在,从而产生了一些周期性的价格回落。 食品不安全。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再到销售端,都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在里面。小型种植业,参与市场主体的规模比较小,没有品牌的支撑,其利益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期的。 从行政执法层面来说,其费用高且暂时的罚款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
此外,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点。消费的升级,让人们对食品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新鲜,第三是高品质,这对于食材供应链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外力推手。而疫情则更快的推动了这次变革。 另一个有利的推手就是政府各项制度的建立,包括对冷链、农特产品、食品等一系列的政策补助和引导,对于行业来说都是利好的,是一个机遇期。那么,未来的食材供应链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演变呢?
流通渠道扁平化。流通渠道扁平化在每个行业都会发生,未来食材在流通环节必然会变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责任编辑:admin) |






